《PIC单片机入门与实战》是作者张明峰所撰写的一部关于PIC单片机实际操作与用途的实用性书籍,2004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绍
- 书名:PIC单片机入门与实战
- 作者:张明峰
- ISBN:7810775081
- 页数:428
- 出版社: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年9月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从pic中档系列单片机的结构介绍人手,系统阐述pic单片机开发过程的最基本步骤;通过引入设计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pic单片机的各主要功能模组。书中介绍的代码实例将以彙编指令为主,最后专门介绍pic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读者对象主要是对pic单片机感兴趣的初学者或準备用pic单片机进行产品开发的工程师,对已经熟悉pic单片机开发的工程师也可以作为设计时的参考。
作者简介
张明峰 1989年毕业于原上海科技大学并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于1999年6月加入美国微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一直从事现场技术指导和支持工作,现任主任工程师一职。在此之前主要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从事软/硬体和系统方面的设计和项目管理。有近15年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经验,从事或接触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产品或系统设计。他还经常为一些杂誌和专业技术研讨会撰写并发表文章。
目录
第1章 pic单片机的结构和指令系统
1.1 microchip单片机产品概述
1.2 pic中档单片机的基本特性
1.2.1 核心结构简述
1.2.2 指令流水线概念
1.2.3 暂存器文档概念
1.2.4 单字指令概念
1.3 pic中档系列单片机的指令集
1.3.1 位元组操作指令详述
1.3.2 位操作指令详述
1.3.3 立即数操作指令详述
1.3.4 控制指令详述
1.4 pic单片机数据暂存器的定址
1. 4.1 数据暂存器直接定址
1.4.2 数据暂存器间接定址
1.5 pic单片机程式空间的定址问题
1.5.1 pic单片机程式空间的直接跳转
1.5.2 pic单片机程式空间的间接跳转
1.6 pic中档系列单片机的中断机制
1.6.1 中断回响时的人口地址(中断向量)
第2章 PIC单片机的特色
2.1 PIC单片机的工作时钟模式
2.1.1 石英晶体或陶瓷谐振器振荡
2.1.2 外部时钟
2.1.3 外部RC振荡
2.1.4 内部RC振荡
2.1.5 振荡模式的确定
2.2 PIC单片机的复位过程
2.2.1 上电复位(POR)
2.2.2 低电压检测复位(BOR或BOD)
2.2.3 外部复位
2.2.4 看门狗复位
2.2.5 判别复位情形
2.3 PIC单片机的低功耗休眠
2.4 PIC单片机线上串列编程
2.5 PIC单片机的晶片配置字
第3章 PIC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3.1 MPLAB?IDE的功能组成
3.1.1 MPLAB?IDE综述
3.1.2 MPLAB?IDE的安装
3.1.3 MPLAB?IDE项目管理
3.1.4 MPLAB?IDE源程式编辑
3.2 彙编编译器MPASMTM及其彙编程式编写的基本规则
3.2.1 彙编编译器MPASM简介
3.2.2 MPASM的语法简要说明
3.2.3 MPASM的伪指令
3.2.4 MPASM内的直接运算符
3.2.5 MPASM的宏指令
3.2.6 程式模板
3.2.7 IDE内MPASM编译环境的设定
第4章 PIC单片机的开发工具
4.1 软体模拟器MPLAB?SIM
4.1.1 软体模拟器的安装和启动
4.1.2 软体模拟器的程式运行控制方式
4.1.3 断点的设定和取消
4.1.4 游标控制程式运行
4.1.5 软体模拟器的跑表功能
4.1.6 运行结果的观察视窗
4.1.7 模拟器的信号激励功能
4.1.8 软体模拟器的局限
4.2 线上调试器MPLAB?ICD2
4.2.1 ICD2的基本功能及其优缺点
4.2.2 ICD2与计算机的连线方式
4.2.3 ICD2与目标板的连线方式
4.2.4 ICD2和目标板的供电问题
4.2.5 MPLAB?IDE环境下ICD2的启用
4.2.6 用ICD2进行系统调试
4.2.7 ICD2的辅助信息
4.2.8 用ICD2让晶片独立工作
4.3 硬体仿真器 MPLAB?ICE2000
4.3.1 ICE2000的基本功能
4.3.2 ICE2000与计算机的连线
4.3.3 ICE2000与目标板的连线
4.3.4 启动ICE2000仿真器
4.3.5 ICE2000的基本调试功能
4.3.6 ICE2000对代码执行的跟蹤功能
4.3.7 ICE2000高级触发功能
4.3.8 ICE2000触发输入/输出同步功能
4.3.9 ICE2000代码执行覆盖检查功能
4.3.10 关于ICE2000的其他有用信息
4.4 晶片编程烧写工具PICSTART?Plus和PROMATE?II
4.4.1 PICSTART?Plus
4.4.2 PROMATE?II
4.5 第三方开发工具
4.5.1 第三方仿真工具
4.5.2 第三方编程工具
第5章 PIC单片机的I/O口及其灵活套用
5.1 PIC单片机I/O口的基本特性
5.1.1 完全双向的I/O引脚
5.1.2 连线埠输入/输出设定
5.1.3 连线埠的读和写
5.1.4 连线埠的输出驱动能力
5.1.5 连线埠的“读—修改—写”问题
5.1.6 引脚连线埠的ESD保护
5.2 PIC单片机I/O口的设定方法
5.3 PIC单片机PORTA连线埠
5.3.1 PORTA的特点
5.3.2 RA4的特殊性
5.4 PIC单片机PORTB连线埠
5.4.1 PORTB综述
5.4.2 RB0/INT引脚的中断功能
5.4.3 PORTB的RB7~RB4引脚状态变化中断
5.5 PIC单片机PORTC连线埠
5.6 PIC单片机PORTD和PORTE连线埠
5.7 PIC单片机I/O引脚的套用技巧
5.7.1 输入输出分时复用
5.7.2 普通I/O引脚测电压值
5.7.3 普通I/O引脚测电阻值
5.7.4 普通I/O引脚进行超限电压检测
第6章 PIC单片机的定时器资源及其套用
6.1 定时器TMR0
6.1.1 TMR0综述
6.1.2 与TMR0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6.1.3 TMR0的运作
6.1.4 TMR0中断
6.1.5 TMR0用于外部脉冲计数
6.1.6 TMR0的预分频器
6.1.7 TMR0套用注意事项
6.2 定时器TMR1
6.2.1 TMR1综述
6.2.2 与TMR1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6.2.3 TMR1作为定时器
6.2.4 TMR1作为同步计数器
6.2.5 TMR1作为异步计数器
6.2.6 TMR1的内部振荡器
6.2.7 TMR1与CCP模组配合
6.2.8 TMR1的具体套用
6.3 定时器TMR2
6.3.1 TMR2综述
6.3.2 与TMR2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6.3.3 TMR2的工作方式
6.3.4 TMR2的套用
第7章 PIC单片机的模/数转换模组及其使用
7.1 PIC单片机片上ADC模组综述
7.2 ADC相关控制暂存器介绍
7.2.1 ADCON0控制暂存器
7.2.2 ADCON1控制暂存器
7.2.3 ADRES结果暂存器
7.2.4 A/D转换中断相关的暂存器
7.3 设定模拟信号输入引脚
7.4 A/D转换过程说明
7.5 被测输入信号的参数要求
7.5.1 输入电压信号的幅度
7.5.2 输入电压信号的内阻
7.5.3 输入信号的抗混叠滤波
7.6 输入信号的採样过程
7.7 AD转换时钟的选择
7.8 参考电压的选取
7.9 休眠时进行A/D转换
7.10 特殊事件触发进行A/D转换
7.11 10/12位解析度的ADC模组
7.11.1 10/12位解析度A/D模组的工作原理
7.11.2 ADCON1暂存器的内容扩充
7.11.3 A/D转换结果的格式问题
7.11.4 参考电压的考虑
7.11.5 採样时间的考虑
7.12 8/14引脚单片机上的A/D模组
7.12.1 8/14引脚单片机A/D模组综述
7.12.2 ADCON0暂存器的变化
7.12.3 ADCON1暂存器的变化
7.12.4 ANSEL暂存器的引入
7.12.5 其他注意事项
7.13 A/D模组的套用技巧
7.13.1 模拟/数字引脚分配时的问题
7.13.2 合理实现採样时间
7.13.3 转换结果的软体数字滤波方法
第8章 PIC单片机的USART通信模组及其使用
8.1 USART简介
8.2 USART模组关键暂存器介绍
8.2.1 TXSTA数据传送控制及状态暂存器
8.2.2 RCSTA数据接收控制及状态暂存器
8.2.3 SPBRG波特率控制暂存器
8.2.4 相关的中断控制暂存器
8.2.5 TXREG和RCREG暂存器
8.3 USART波特率设定
8.3.1 异步通信时的波特率设定
8.3.2 同步通信时的波特率设定
8.3.3 SPBRG暂存器的写效应
8.4 USART模组的异步通信
8.4.1 异步通信数据格式
8.4.2 异步通信数据传送过程
8.4.3 异步通信数据接收过程
8.4.4 常用的异步通信的协定
8.5 USART模组同步通信主模式
8.5.1 同步通信主模式传送
8.5.2 同步通信主模式接收
8.6 USART模组同步通信从模式
8.6.1 同步从模式数据传送
8.6.2 同步从模式数据接收
8.7 通信时的数据缓冲技巧
8.7.1 接收环形FIFO缓冲伫列
8.7.2 传送缓冲伫列
8.8 通信数据的校验方法
8.8.1 奇偶位校验
8.8.2 累加和校验
8.8.3 循环冗余校验(CRC)
8.9 报文通信时的简单协定
8.10 异步串列通信的波特率自适应技术探讨
8.10.1 标準波特率穷举法
8.10.2 码元宽度实时检测法
8.11 多机通信的定址方式
8.11.1 9位数据传输
8.11.2 数据包传输
8.12 软体实现异步串列通信
8.12.1 三倍速採样法
8.12.2 起始位中断捕捉定时採样法
第9章 PIC单片机同步串列接口及其套用
9.1 同步串列接口简介
9.2 SSP接口模组控制暂存器
9.2.1 SSPSTAT同步接口状态和控制暂存器
9.2.2 SSPCON同步接口控制暂存器
9.2.3 SSPBUF数据暂存器
9.2.4 SSPADD地址暂存器
9.2.5 SSPCON2同步接口控制暂存器2
9.2.6 与SSP相关的中断控制暂存器
9.3 SSP模组的SPI通信方式
9.3.1 使用SPI通信接口
9.3.2 SPI通信引脚设定
9.3.3 SPI通信时的连线方式
9.3.4 SPI主模式通信
9.3.5 SPI从模式通信
9.3.6 SPI从模式选择控制通信
9.3.7 SPI套用实例介绍
9.4 SSP和MSSP模组的I2C模式
9.4.1 I2C从模式
9.4.2 MSSP模组的I2C主模式
9.4.3 I2C通信程式範例
9.4.4 I2C汇流排硬体处理
9.5 软体实现同步串列通信
9.5.1 软体实现SPI主模式通信
9.5.2 软体实现I2C主模式通信
第10章 PIC单片机的CCP模组及其套用
10.1 CCP模组简介
10.2 与CCP模组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10.3 CCP模组的输入捕捉模式
10.3.1 CCPx引脚配置
10.3.2 改变不同的捕捉模式
10.3.3 脉冲沿捕捉时的预分频
10.3.4 休眠时进行捕捉
10.3.5 复位时的情形
10.3.6 捕捉模式套用实例介绍
10.4 CCP模组的比较输出模式
10.4.1 比较模式下的CCPx引脚
10.4.2 软体中断模式
10.4.3 特殊事件触发
10.4.4 休眠时的比较输出状态
10.4.5 比较输出模式套用实例
10.5 CCP模组的PWM模式
10.5.1 PWM周期
10.5.2 PWM占空比(高电平持续宽度)
10.5.3 占空比调整的绝对解析度
10.5.4 PWM工作模式设定
10.5.5 PWM套用实例
第11章 PIC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
11.1 PIC单片机C语言编程简介
11.2 Hitech?PICC编译器
11.3 MPLAB?IDE内挂接PICC
11.4 PIC单片机的C语言源程式基本框架
11.5 PICC中的变数定义
11.5.1 PICC中的基本变数类型
11.5.2 PICC中的高级变数
11.5.3 PICC对数据暂存器bank的管理
11.5.4 PICC中的局部变数
11.5.5 PICC中的位变数
11.5.6 PICC中的浮点数
11.5.7 PICC中变数的绝对定位
11.5.8 PICC的其他变数修饰关键字
11.5.9 PICC中的指针
11.6 PICC中的子程式和函式
11.6.1 函式的代码长度限制
11.6.2 调用层次的控制
11.6.3 函式类型声明
11.6.4 中断函式的实现
11.6.5 标準库函式
11.7 PICC定义特殊区域值
11.7.1 定义工作配置字
11.7.2 定义晶片标记单元
11.8 MPLAB?IDE中实现PICC的编译选项设定
11.8.1 选择单片机型号
11.8.2 PICC普通编译选项(General)设定
11.8.3 PICC全局选项设定(PICC Global)
11.8.4 C编译器选项设定(PICC Compiler)
11.8.5 连线器选项设定(PICC Linker)
11.8.6 彙编器选项设定(PICC Assembler)
11.9 C和彙编混合编程
11.9.1 嵌入行内彙编的方法
11.9.2 彙编指令定址C语言定义的全局变数
11.9.3 彙编指令定址C函式的局部变数
11.9.4 混合编程的一些经验
后记
参考文献
2.1 PIC单片机的工作时钟模式
2.1.1 石英晶体或陶瓷谐振器振荡
2.1.2 外部时钟
2.1.3 外部RC振荡
2.1.4 内部RC振荡
2.1.5 振荡模式的确定
2.2 PIC单片机的复位过程
2.2.1 上电复位(POR)
2.2.2 低电压检测复位(BOR或BOD)
2.2.3 外部复位
2.2.4 看门狗复位
2.2.5 判别复位情形
2.3 PIC单片机的低功耗休眠
2.4 PIC单片机线上串列编程
2.5 PIC单片机的晶片配置字
第3章 PIC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3.1 MPLAB?IDE的功能组成
3.1.1 MPLAB?IDE综述
3.1.2 MPLAB?IDE的安装
3.1.3 MPLAB?IDE项目管理
3.1.4 MPLAB?IDE源程式编辑
3.2 彙编编译器MPASMTM及其彙编程式编写的基本规则
3.2.1 彙编编译器MPASM简介
3.2.2 MPASM的语法简要说明
3.2.3 MPASM的伪指令
3.2.4 MPASM内的直接运算符
3.2.5 MPASM的宏指令
3.2.6 程式模板
3.2.7 IDE内MPASM编译环境的设定
第4章 PIC单片机的开发工具
4.1 软体模拟器MPLAB?SIM
4.1.1 软体模拟器的安装和启动
4.1.2 软体模拟器的程式运行控制方式
4.1.3 断点的设定和取消
4.1.4 游标控制程式运行
4.1.5 软体模拟器的跑表功能
4.1.6 运行结果的观察视窗
4.1.7 模拟器的信号激励功能
4.1.8 软体模拟器的局限
4.2 线上调试器MPLAB?ICD2
4.2.1 ICD2的基本功能及其优缺点
4.2.2 ICD2与计算机的连线方式
4.2.3 ICD2与目标板的连线方式
4.2.4 ICD2和目标板的供电问题
4.2.5 MPLAB?IDE环境下ICD2的启用
4.2.6 用ICD2进行系统调试
4.2.7 ICD2的辅助信息
4.2.8 用ICD2让晶片独立工作
4.3 硬体仿真器 MPLAB?ICE2000
4.3.1 ICE2000的基本功能
4.3.2 ICE2000与计算机的连线
4.3.3 ICE2000与目标板的连线
4.3.4 启动ICE2000仿真器
4.3.5 ICE2000的基本调试功能
4.3.6 ICE2000对代码执行的跟蹤功能
4.3.7 ICE2000高级触发功能
4.3.8 ICE2000触发输入/输出同步功能
4.3.9 ICE2000代码执行覆盖检查功能
4.3.10 关于ICE2000的其他有用信息
4.4 晶片编程烧写工具PICSTART?Plus和PROMATE?II
4.4.1 PICSTART?Plus
4.4.2 PROMATE?II
4.5 第三方开发工具
4.5.1 第三方仿真工具
4.5.2 第三方编程工具
第5章 PIC单片机的I/O口及其灵活套用
5.1 PIC单片机I/O口的基本特性
5.1.1 完全双向的I/O引脚
5.1.2 连线埠输入/输出设定
5.1.3 连线埠的读和写
5.1.4 连线埠的输出驱动能力
5.1.5 连线埠的“读—修改—写”问题
5.1.6 引脚连线埠的ESD保护
5.2 PIC单片机I/O口的设定方法
5.3 PIC单片机PORTA连线埠
5.3.1 PORTA的特点
5.3.2 RA4的特殊性
5.4 PIC单片机PORTB连线埠
5.4.1 PORTB综述
5.4.2 RB0/INT引脚的中断功能
5.4.3 PORTB的RB7~RB4引脚状态变化中断
5.5 PIC单片机PORTC连线埠
5.6 PIC单片机PORTD和PORTE连线埠
5.7 PIC单片机I/O引脚的套用技巧
5.7.1 输入输出分时复用
5.7.2 普通I/O引脚测电压值
5.7.3 普通I/O引脚测电阻值
5.7.4 普通I/O引脚进行超限电压检测
第6章 PIC单片机的定时器资源及其套用
6.1 定时器TMR0
6.1.1 TMR0综述
6.1.2 与TMR0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6.1.3 TMR0的运作
6.1.4 TMR0中断
6.1.5 TMR0用于外部脉冲计数
6.1.6 TMR0的预分频器
6.1.7 TMR0套用注意事项
6.2 定时器TMR1
6.2.1 TMR1综述
6.2.2 与TMR1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6.2.3 TMR1作为定时器
6.2.4 TMR1作为同步计数器
6.2.5 TMR1作为异步计数器
6.2.6 TMR1的内部振荡器
6.2.7 TMR1与CCP模组配合
6.2.8 TMR1的具体套用
6.3 定时器TMR2
6.3.1 TMR2综述
6.3.2 与TMR2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6.3.3 TMR2的工作方式
6.3.4 TMR2的套用
第7章 PIC单片机的模/数转换模组及其使用
7.1 PIC单片机片上ADC模组综述
7.2 ADC相关控制暂存器介绍
7.2.1 ADCON0控制暂存器
7.2.2 ADCON1控制暂存器
7.2.3 ADRES结果暂存器
7.2.4 A/D转换中断相关的暂存器
7.3 设定模拟信号输入引脚
7.4 A/D转换过程说明
7.5 被测输入信号的参数要求
7.5.1 输入电压信号的幅度
7.5.2 输入电压信号的内阻
7.5.3 输入信号的抗混叠滤波
7.6 输入信号的採样过程
7.7 AD转换时钟的选择
7.8 参考电压的选取
7.9 休眠时进行A/D转换
7.10 特殊事件触发进行A/D转换
7.11 10/12位解析度的ADC模组
7.11.1 10/12位解析度A/D模组的工作原理
7.11.2 ADCON1暂存器的内容扩充
7.11.3 A/D转换结果的格式问题
7.11.4 参考电压的考虑
7.11.5 採样时间的考虑
7.12 8/14引脚单片机上的A/D模组
7.12.1 8/14引脚单片机A/D模组综述
7.12.2 ADCON0暂存器的变化
7.12.3 ADCON1暂存器的变化
7.12.4 ANSEL暂存器的引入
7.12.5 其他注意事项
7.13 A/D模组的套用技巧
7.13.1 模拟/数字引脚分配时的问题
7.13.2 合理实现採样时间
7.13.3 转换结果的软体数字滤波方法
第8章 PIC单片机的USART通信模组及其使用
8.1 USART简介
8.2 USART模组关键暂存器介绍
8.2.1 TXSTA数据传送控制及状态暂存器
8.2.2 RCSTA数据接收控制及状态暂存器
8.2.3 SPBRG波特率控制暂存器
8.2.4 相关的中断控制暂存器
8.2.5 TXREG和RCREG暂存器
8.3 USART波特率设定
8.3.1 异步通信时的波特率设定
8.3.2 同步通信时的波特率设定
8.3.3 SPBRG暂存器的写效应
8.4 USART模组的异步通信
8.4.1 异步通信数据格式
8.4.2 异步通信数据传送过程
8.4.3 异步通信数据接收过程
8.4.4 常用的异步通信的协定
8.5 USART模组同步通信主模式
8.5.1 同步通信主模式传送
8.5.2 同步通信主模式接收
8.6 USART模组同步通信从模式
8.6.1 同步从模式数据传送
8.6.2 同步从模式数据接收
8.7 通信时的数据缓冲技巧
8.7.1 接收环形FIFO缓冲伫列
8.7.2 传送缓冲伫列
8.8 通信数据的校验方法
8.8.1 奇偶位校验
8.8.2 累加和校验
8.8.3 循环冗余校验(CRC)
8.9 报文通信时的简单协定
8.10 异步串列通信的波特率自适应技术探讨
8.10.1 标準波特率穷举法
8.10.2 码元宽度实时检测法
8.11 多机通信的定址方式
8.11.1 9位数据传输
8.11.2 数据包传输
8.12 软体实现异步串列通信
8.12.1 三倍速採样法
8.12.2 起始位中断捕捉定时採样法
第9章 PIC单片机同步串列接口及其套用
9.1 同步串列接口简介
9.2 SSP接口模组控制暂存器
9.2.1 SSPSTAT同步接口状态和控制暂存器
9.2.2 SSPCON同步接口控制暂存器
9.2.3 SSPBUF数据暂存器
9.2.4 SSPADD地址暂存器
9.2.5 SSPCON2同步接口控制暂存器2
9.2.6 与SSP相关的中断控制暂存器
9.3 SSP模组的SPI通信方式
9.3.1 使用SPI通信接口
9.3.2 SPI通信引脚设定
9.3.3 SPI通信时的连线方式
9.3.4 SPI主模式通信
9.3.5 SPI从模式通信
9.3.6 SPI从模式选择控制通信
9.3.7 SPI套用实例介绍
9.4 SSP和MSSP模组的I2C模式
9.4.1 I2C从模式
9.4.2 MSSP模组的I2C主模式
9.4.3 I2C通信程式範例
9.4.4 I2C汇流排硬体处理
9.5 软体实现同步串列通信
9.5.1 软体实现SPI主模式通信
9.5.2 软体实现I2C主模式通信
第10章 PIC单片机的CCP模组及其套用
10.1 CCP模组简介
10.2 与CCP模组相关的控制暂存器
10.3 CCP模组的输入捕捉模式
10.3.1 CCPx引脚配置
10.3.2 改变不同的捕捉模式
10.3.3 脉冲沿捕捉时的预分频
10.3.4 休眠时进行捕捉
10.3.5 复位时的情形
10.3.6 捕捉模式套用实例介绍
10.4 CCP模组的比较输出模式
10.4.1 比较模式下的CCPx引脚
10.4.2 软体中断模式
10.4.3 特殊事件触发
10.4.4 休眠时的比较输出状态
10.4.5 比较输出模式套用实例
10.5 CCP模组的PWM模式
10.5.1 PWM周期
10.5.2 PWM占空比(高电平持续宽度)
10.5.3 占空比调整的绝对解析度
10.5.4 PWM工作模式设定
10.5.5 PWM套用实例
第11章 PIC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
11.1 PIC单片机C语言编程简介
11.2 Hitech?PICC编译器
11.3 MPLAB?IDE内挂接PICC
11.4 PIC单片机的C语言源程式基本框架
11.5 PICC中的变数定义
11.5.1 PICC中的基本变数类型
11.5.2 PICC中的高级变数
11.5.3 PICC对数据暂存器bank的管理
11.5.4 PICC中的局部变数
11.5.5 PICC中的位变数
11.5.6 PICC中的浮点数
11.5.7 PICC中变数的绝对定位
11.5.8 PICC的其他变数修饰关键字
11.5.9 PICC中的指针
11.6 PICC中的子程式和函式
11.6.1 函式的代码长度限制
11.6.2 调用层次的控制
11.6.3 函式类型声明
11.6.4 中断函式的实现
11.6.5 标準库函式
11.7 PICC定义特殊区域值
11.7.1 定义工作配置字
11.7.2 定义晶片标记单元
11.8 MPLAB?IDE中实现PICC的编译选项设定
11.8.1 选择单片机型号
11.8.2 PICC普通编译选项(General)设定
11.8.3 PICC全局选项设定(PICC Global)
11.8.4 C编译器选项设定(PICC Compiler)
11.8.5 连线器选项设定(PICC Linker)
11.8.6 彙编器选项设定(PICC Assembler)
11.9 C和彙编混合编程
11.9.1 嵌入行内彙编的方法
11.9.2 彙编指令定址C语言定义的全局变数
11.9.3 彙编指令定址C函式的局部变数
11.9.4 混合编程的一些经验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