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HR最喜欢的人才测评课:人才测评实战

2019-12-19 06:45:03 百科
HR最喜欢的人才测评课:人才测评实战

HR最喜欢的人才测评课:人才测评实战

《HR最喜欢的人才测评课:人才测评实战》是2014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寇家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HR最喜欢的人才测评课:人才测评实战
  •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 页数:297页
  • 开本:16
  • 作者:寇家伦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7667438

内容简介

人才测评是HR不可不知的专业技能,对于招聘选拔、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诊断、关键岗位晋升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本书抛开人才测评高深理论,专门选取与HR日常工作紧密相关的实战内容,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人才测评的内涵、标準、方法、流程,告诉HR如何选择和套用适合自己的人才测评技术。

编辑推荐

在当今社会,人才测评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套用于企业的招聘选拔、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诊断、关键岗位晋升等方面。本书结合人才测评实战中的真实案例,从人才测评的内涵、标準、方法、流程等方面向读者说明如何选择适合的人才测评技术,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链,以达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目的。

作者简介

寇家伦,实战派人才测评专家。北京华夏智业管理谘询有限公司首席测评专家,CGCC管理者评价中心首席测评专家。长期从事人才测评技术的研究、教学与项目实践工作。曾担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人力资源报》首席人才测评专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总裁研修班、人力资源总监班特邀讲师。多年来帮助中国银行、中国一汽、蒙牛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实现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中心与组织发展体系构建工作,被媒体誉为“中国最具实战经验的测评专家”之一。
已出版《人才测评》、《成长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教程》、《人才测评四步曲》等着作,在中国人才测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才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必修课
人才测评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人才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
人才测评是人事决策的重要工具
确保人才测评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
第二章 建立人才测评标準体系
人才测评标準的构成
制定人才测评标準的流程
寻找测评指标方法一:任职资格分析
寻找测评指标方法二:胜任力分析
人才测评指标操作化
第三章 选择适合的人才测评技术
情境模拟
面试技术
心理测验
行为问卷
评价中心
测评工具组合
如何选择测评方法
第四章 人才测评的流程
明确测评目的
选择测评指标
选择测评方法
测评方案设计
测评实施
测评数据处理
撰写测评报告
测评结果反馈
第五章 人才测评套用案例
人才测评在人才选拔与竞聘中的套用
人才测评在培训管理中的套用
人才测评在管理团队素质盘点中的套用
人才测评系统的套用:以MTS人才测评系统为例

文摘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情也是最难把握的。这时的感觉似乎过于纷繁複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证。
然而,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会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
一旦我们过于依赖这些信条,它们就会成为僵硬的教条。
并且,很多信条本身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情也是最难把握的。这时的感觉似乎过于纷繁複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
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心中充满恨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是错误的。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们的内在关係模式所决定的。
假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係基本是和谐的,是相爱的,那幺,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好。
但假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係是病态的,是相互对立甚至是仇恨的,那幺,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糕。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係,都是我们的内在关係模式投射的结果。并且,外部关係越重要,我们内在关係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所以,一个内心充满恨的人,他越爱一个人,他就越有可能成为那个人的地狱。
有时我们会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男人杀死自己爱人的报导,他们的行为便源自这个道理。
而且多数连环杀手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有共同点的,譬如受害者都是红上衣和长头髮的女子。那幺,可以说,这一类型的女子,便是这个连环杀手的梦中情人,是他所爱的对象。但他越爱她们,他就越想攻击她们,因为他的“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妈妈”的关係充满暴力和仇恨。
当然,多数人的内在关係模式中既有爱又有恨,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于是,多数人的爱情势必会爱恨交加。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温暖的、和谐的,最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幺,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係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爱到极致,恨也到极致,那幺,这个渴望本身就说明,你的内心是分裂的,是冲突的,而你也势必会去寻找那种内心严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恋爱时代,只要爱人不是你被迫选择的,那幺爱情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你主动选择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恋爱,就要试着不谴责对方,试着从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后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无论是谁,其内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并且这一面一定会在爱情中展示出来。你如此,你的爱人也如此。爱情既是两人美好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也是两人分裂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如果两人都乐意承担各自的责任,那幺两人的内心都会得到很大的修复,爱情就起到了极大的治疗效果。
我们一定要看到爱情美好的一面,否则很容易会对爱情产生失望。
最后,我再次强调,儘可能地远离内在关係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这个人有自省的能力。
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我们都渴望爱,但又不敢相信爱,非要看到对方给出爱的证明,我们才敢相信。
这种心理,女性尤甚。
那幺,什幺样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爱的证明?
很多人内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爱。对方忘我地爱我,甚至不惜践踏自己的尊严,可以为我的一丁点利益,宁愿捨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财富和生命……
假若你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这个答案,那幺等待着你的,便是地狱。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係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这种巨大的转变,会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性,她们会认为,恋人追求自己期间之所以那幺忘我,原来仅仅是抱着一个目的——得到自己的身体,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说法,会令男人看起来极其居心叵测,极其险恶。
居心叵测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数量也不是少数。不过,据我了解,那种先是忘我而后“忘你”的男人,多数是真诚的。追求期间,他们是真诚地忘我,关係确立了,他们是真诚地“忘你”。
因为,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我们为什幺会痴爱一个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
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没得到爱人,那幺这个幻象就永远不会破灭,于是这个人就会永远爱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爱人,他会发现爱人并不是他的“理想自我”,于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爱人从他的“理想自我”变成了她自己,于是,忘我就变成了“忘你”。
这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一个关键原因。
当然,这个游戏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心态健康的女子,看到一个忘我痴迷她的男子,儘管意识上可能会被他感动,但本能上觉得不舒服,觉得有些东西不对劲,并因而远离这个男子。但一个内心缺乏自爱的女子,由于过于警惕,难以相信一个男子的爱,她必须看到那个男子忘我的爱,才能放下警惕,才以为这个男子爱她。
于是,被追求期间,她享受男人忘我的爱;关係确立后,她忍受男人“忘你”的折磨。
其实,假若用心去感觉,那幺她会发现,这个男子恋爱期间的忘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看似在忘我地爱,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他爱的只是他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象而已。
这个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恋爱期间极其“忘我”的女子,一样容易变成爱人的地狱。
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
这句话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人们都是爱学习、爱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话更準确——“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也就是说,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係不大。
如果用内在关係模式的概念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相爱的人。不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不相爱甚至相对立的人。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係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係上来。这种投射是相当恆定的,与年龄关係不是很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年龄越大,遭遇的爱情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牴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来越差。
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很多手册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係。假若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幺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
我一度以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然而,了解了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很有限。
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幺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係,这种关係所产生的情感深度,其实远不如情侣关係。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係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係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这种现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係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
于是,一些内在关係模式很糟糕,但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幺,该怎幺去判断一个人?
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係,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係中的真相。
如果他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係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係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序言

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我一度想放弃该计画。虽几易其稿,但终不能从固有模式中脱离出来,这让我很是苦恼。由于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的坚持和对履行承诺的责任,我不得不在这种痛苦中挣扎着寻找一种新感觉——跟过去告别的感觉。虽不如凤凰涅槃、雄鹰再生般悲壮,但却是难以言表的心路历程,因为,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以更简单、更经济、更直接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人才测评。
我认为人才测评是套用学科,套用学科必须保证在套用实践中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不是学术性。因为学术研究的是基础理论问题,是实践的指导;而系统性与完整性则强调的是让每个想了解人才测评的人都全面地认识这门学科,而不是片面地理解,我们不能引导读者回到“人才测评就是心理测验”的时代。
我期望将这本书奉献给那些“真正想全面了解人才测评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他们了解并设身处地地体验过人才测评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价值。
我能带给他们什幺?我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群体和人才测评群体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才测评了解甚少,人才测评工作者也并没有真正读懂人力资源管理,他们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了解。本书希望站在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为读者介绍人才测评,帮助大家重新认识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链,理清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作用。所以,本书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谈测评,站在决策者的角度用测评”。
中国人才测评服务产业发展了三十多年,质疑、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些体验过测评服务的企业也充满了困惑与迷茫。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人才测评产业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很多前瞻性的企业纷纷建立了内部的评价中心,开展领导力评估与开发,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让人大跌眼镜,因此当前又出现了针对人才测评的极端声音:“测评无非是一场新的骗局。”为什幺会出现这种乱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期望过高。由于客户对人才测评充满神秘感,他们总是期望用人才测评解决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而当人才测评的面纱被揭开时,企业才发现:人才测评并不是想像中的“美人”。
二、企业缺乏辨别能力。企业内部往往缺乏专业的人才测评人员,面对大量的测评机构他们缺乏辨别能力,不知道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他们对供应商的技术体系和标準也缺少必要的判断能力,并且企业一味将价格和广告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指标,这也导致了测评服务的缩水。
三、测评专业人员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能够完整、系统操作评价中心技术的专家不超过几十人,而市场上从事该业务的机构成千上万,但这些机构却缺乏人才测评的专业知识和测评经验。
四、测评产业缺乏研究。人才测评的基础理论完全来源于西方心理学的教科书,实证研究则是教科书上的公式套用。某些测评机构成立的研究院(研究所)大部分是行篡改量表之实,把国外量表中的各个指标重新组合变成新的工具,然后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们推向市场。少数心理学家成为这些机构的“大众情人”,用名气替代研究,用头衔替换技术,这些都是当前人才测评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的表现。
五、测评人员职业操守缺失。很多机构和测评人员并不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以短期利润为根本目标,没有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度研究,因此,他们很难对自身的技术体系、技术标準进行检视和创新,更谈不上对客户负责,能简化的就简化,能凑合的就凑合,并最终矇混过关。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分析测评产业的乱象,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且随着政府立法、行业组织自我管理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我相信中国测评产业必定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出乱象,走出一条规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测评市场的参与者,我们能做什幺呢?我们能做的只有洁身自好、锐意创新,以职业声誉为生命,不断完善技术标準和体系,不断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珍惜每一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机会,并践行我们的价值观:“实战是我们的使命,实效是我们的生命,只有与客户共同成长,才能不断超越。”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儿子寇博闻,他带给我太多的快乐,我希望当他能读懂这本书的时候,也能读懂并认可我的价值观:“做对别人有意义的事,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也是我对他最大的期望。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他们给予我太多的理解、帮助和关怀。感谢该书的各位编辑,正是由于你们的坚持我才不得不坚持,而今天看来这种坚持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