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GPS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是优于25米,而为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通常採用差分GPS技术:将一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準站上进行观测。根据基準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準站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由基準站实时将这一数据传送出去。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準站发出的改正数,并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GPS差分原理
- 分类:PPS、SPS
- 定位精度:优于25米
- 性质:原理
简介
GPS提供两种定位服务,即精确定位服务(PPS)和标準定位服务(SPS)。
精确定位服务(PPS)将提供水平为17.8m(2dRMS)和垂直为27.7m(2口)的预测定位精度,三维中的每维为0.2m/s(2口)的速度精度,90ns的时间精度。精确定位服务(PPS)採用P码调製双频发射和接收。它仅提供于美国和其盟国的军事、联邦政府的用户及有限的获準的民用用户。
标準定位服务(SPS)採用C/A码调製、单频发射和接收。它公开提供于民用、商用和其他用户。儘管标準定位服务(SPS)可提供优于30m(2dRMS)的定位精度,但出于美国国家的利益,美国国防部人为地引人选择可用性(SA)使其水平定位精度降低至100m(2dRMS),垂直定位精度为156m(2a),时间精度为175ns。
由于精确定位服务(PPS)不公开提供,而标準定位服务(SPS)又人为地降低了定位精度,致使需要高精度定位的民用用户使用差分技术,提高标準定位服务(SPS)的定位精度,从而形成了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简称DGPS。DGPS简单的工作原理:把已知的测定点作为差分基準点,在差分基準站安装基準GPS接收机,并用GPS接收机连续地接收GPS信号,经处理,与基準站的已知位置进行比对,求解出实时差分修正值,以广播或数据链传输方式,将差分修正值传送至附近GPS用户,以修正其GPS定位解,提高其局部範围内用户的定位精度。
详细内容
差分技术很早就被人们所套用。它实际上是在一个测站对两个目标的观测量、两个测站对一个目标的观测量或一个测站对一个目标的两次观测量之间进行求差。其目的在于消除公共项,包括公共误差和公共参数。在以前的无线电定位系统中已被广泛地套用。
差分GPS定位原理
GPS是一种高精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实验期间,它能给出高精度的定位结果。这时儘管有人提出利用差分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但由于用户要求还不迫切,所以这一技术发展较慢。随着 GPS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套用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用差分GPS技术来改善定位性能。它使用一台 GPS基準接收机和一台用户接收机,利用实时或事后处理技术,就可以使用户测量时消去公共的误差源 —电离层和对流层效应。特别提出的是,当GPS工作卫星升空时,美国政府实行了SA政策。使卫星的轨道参数增加了很大的误差,致使一些对定位精度要求稍高的用户得不到满足。因此,现在发展差分GPS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GPS定位是利用一组卫星的伪距、星曆、卫星发射时间等观测量来实现的,同时还必须知道用户钟差。因此,要获得地麵点的三维坐标,必须对4颗卫星进行测量。
在这一定位过程中,存在着三部分误差。一部分是对每一个用户接收机所公有的,例如,卫星钟误差、星曆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等;第二部分为不能由用户测量或由校正模型来计算的传播延迟误差;第三部分为各用户接收机所固有的误差,例如内部噪声、通道延迟、多径效应等。利用差分技术,第一部分误差完全可以消除,第二部分误差大部分可以消除,其主要取决于基準接收机和用户接收机的距离,第三部分误差则无法消除。
除此以外,美国政府实施了SA政策,其结果使卫星钟差和星曆误差显着增加,使原来的实时定位精度从15m降至100m。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差分技术能消除这一部分误差,更显示出差分GPS的优越性根据差分GPS基準站传送的信息方式可将差分GPS定位分为三类,即: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这三类差分方式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基準站传送改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传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
1. 位置差分原理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这种差分系统。
安装在基準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準站的坐标。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準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 存在误差。基準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传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
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準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 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以上先决条件是基準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 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準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
2. 伪距差分原理
伪距差分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一种技术。几乎所有的商用差分GPS接收机均採用这种技术。国际海事 无线电委员会推荐的RTCM SC-104也採用了这种技术。
在基準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 加以比较。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将此差值滤波并求出其偏差。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 给用户,用户利用此测距误差来改正测量的伪距。最后,用户利用改正后的伪距来解出本身的位置, 就可消去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与位置差分相似,伪距差分能将两站公共误差抵消,但随着用户到基準站距离的增加又 出现了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用任何差分法都是不能消除的。用户和基準站之间的距离对精度有决定性影响。
3.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测地型接收机利用GPS卫星载波相位进行的静态基线测量获得了很高的精度(10~10)。 可是为了可靠地求解出相位模糊度,要求静止查看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样就限制了在工程作业中的套用。所以探求快速测量的方法应运而生。例如,採用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FARA)使基线观测 时间收缩到5分钟,採用準动态(stop and go),往返重複设站(re-occupation)与动态(kinematic) 来升高GPS作业效率。这些技术的运用对推动精密GPS测量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上述这一些作业方式都是事后进行数据处理, 不能及时提交成果和实时评定成果质量,很难制止出现事后检查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
差分GPS的出现,能实时给定载体的地点,精度是米级,满足了引航和水下测量等工程的要求。位置差分与伪距差分、 伪距差分相位平滑等技术已顺利地用于各种作业中。随之而来的是特别精密的测量技术 —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之为RTK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及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
与伪距差分原理相同,由基準站通过数据链及时将其载波观测量及站坐标信息一同传送给用户站。用户站接收GPS卫星的载波相位与来自基準站的载波相位,并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及时处理,能及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实现载波相位差分GPS的方法分为两类:修正法与差分法。前者和伪距差分相同,基準站把载波相位修正量传送给用户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之后求解坐标。后者把基準站採集的载波相位传送给 用户台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是準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单站GPS的差分
1. 位置差分原理
2. 伪距差分原理
在基準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加以比较。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将此差值滤波并求出其偏差。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给用户。
3.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s),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
局部区域系统
局部区域GPS差分系统:
局域差分(LADGPS)是在局部区域内布设一个GPS差分网,网内由若干个差分GPS基準站组成,通常还包含至少1个监控站。处于该局域内的用户可根据多个基準站提供的改正信息,经平差后求得自己的改正数。它的作用距离一般在200~300km内,如我国沿海建设的信标差分网。
局域差分GPS技术通常採用加权平均法或最小方差法对来自多个基準站的改正信息进行平差,求出自己的坐标改正数或距离改正数。
广域差分
广域差分(Wide Area DGPS,WADGPS)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对GPS观测量的误差源加以区分,并对每一个误差源分别加以"模型化",然后将计算出来的每一个误差源的误差修正值(差分改正值),通过数据通讯链传输给用户,对用户GPS接收机的观测误差加以改正,以达到削弱这些误差源的影响,改善用户GPS定位精度的目的。
广域差分主要模型化以下三类GPS定位的误差源:星曆误差、大气延时误差、卫星钟差误差。
广域差分GPS系统的工作流程:
1) 在已知的多个监测站上,跟蹤观测GPS卫星的伪距、相位等信息;
2) 监测站将所接受的信息全部传输到中心站;
3) 中心站计算出三项误差改正;
4) 将这些误差改正用数据通讯链传输给用户;
5) 用户根据这些误差改正自己观测到的伪距、相位、星曆等信息,计算出高精度结果。
广域差分GPS系统的特点:
1) 用户的定位精度对空间距离的敏感程度比较小;
2) 投资少,经济效益好;
3) 定位精度较高,且分布均匀;
4) 可扩展性好;
5) 技术複杂,维护费用高;可靠性及安全性稍差。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测地型接收机利用GPS卫星载波相位进行的静态基线测量获得了很高的精度(10-6~10-8)。 但为了可靠地求解出相位模糊度,要求静止观测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样就限制了在工程作业中的套用。于是探求快速测量的方法应运而生。例如,採用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FARA)使基线观测 时间缩短到5分钟,採用準动态(stop and go),往返重複设站(re-occupation)和动(kinematic) 来提高GPS作业效率。这些技术的套用对推动精密GPS测量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上述这些作业方式都是事后进行数据处理, 不能实时提交成果和实时评定成果质量,很难避免出现事后检查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
差分GPS的出现,能实时给定载体的位置,精度为米级,满足了引航、水下测量等工程的要求。位置差分、伪距差分、 伪距差分相位平滑等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各种作业中。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精密的测量技术 —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
与伪距差分原理相同,由基準站通过数据链实时将其载波观测量及站坐标信息一同传送给用户站。用户站接收GPS卫星的载波相位 与来自基準站的载波相位,并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能实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实现载波相位差分GPS的方法分为两类:修正法和差分法。前者与伪距差分相同,基準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传送给用户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后者将基準站採集的载波相位传送给 用户台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为準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