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MS(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是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这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电荷-质量比)的分析仪器。在这类仪器中,由于质谱仪工作原理不同,又有气相色谱-四极质谱仪,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仪等。
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于1919年製成的。出手不凡,阿斯顿用这台装置发现了多种元素同位素,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第一次证明原子质量亏损。他为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气相色谱-质谱
- 外文名:GC-MS
- GC :色谱
- MS :质谱
- 主体:气相
- 全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简介
GC 气相色谱-MS 质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气相色谱原理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
质谱原理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电荷-质量比)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 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从而确定其质量。
功能套用
质谱成像(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简称IMS)能够同时获取样品的化学成分信息和样品表面化学成分空间分布信息,并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反映被测物的物质与空间分布情况。IMS的套用从半导体表面污染物分析到生物组织上的蛋白分析,以及药物分析、法证鉴定、字画鉴定等。常用的质谱成像技术MALDI(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需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质谱成像的套用範围。

质谱仪的历史
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已将GC/MS(GC气相色谱,MS质谱)法作为水中有机物分析的标準方法。採用气相色谱法对水质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不仅可以简化分析步骤、还可以缩短分析时间和降低分析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