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CCNPBCMSN认证考试(642-811)指南

2019-07-12 02:08:45 百科
CCNPBCMSN认证考试(642-811)指南

CCNPBCMSN认证考试(642-811)指南

本书是为Cisco最新推出的CCNP BCMSN考试而写的备考指南。 全书分六大部分,内容包括:园区网概述和设计、交换机的操作与配置、交换机连线埠配置、VLAN和中继线、聚合交换机连线、生成树、多层交换、路由器冗余和负载平衡、组播、QoS、IP电话技术、VLAN的安全性等。每章开头的“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帮助读者确定如何分配有限学习时间;末尾的“基础总结”以图表和列表方式总结了最重要的内容,方便读者随时参考和複习;最后的问答题帮助读者评估对该章节的掌握程度。 本书专为準备CCNP BCMSN考试的人编写,是通过CCNP考试的最佳参考书。

基本介绍

  • 书名:CCNPBCMSN认证考试(642-811)指南
  • 作者:David Hucaby
  • 译者:刘冰,朱珂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图书信息

作 者: [美]David Hucaby,CCIE No.4594 着,尚韬,刘冰,朱珂 译
出版时间: 2004-7-1
版 次: 1
页 数: 434
I S B N : 9787115123343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计算机/网路 >> 计算机考试 认证 >> CISCO认证(思科认证)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优秀的CISCO考试学习指南书籍,针对新的CCNP BCMSN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DAVID HUCABY与读者分享他的备考建议与考试技巧,帮助读者找到薄弱环节,增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本书以模组方式组织,将较长的章节划分成简短、易于理解的模组。本书行文简洁,将重点放在加深读者对考试主题的理解和记忆上。
书中每章以“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开始,读者可以依据测验结果来决定在每一节上分配多少学习时间。每章的主题列表和基础内容总结表便于读者进行参考,并且在需要时可以进行快速複习。每章后面的複习题能够帮助读者评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巩固重要概念。基于场景的练习帮助读者思考在真实世界中有关考试的内容,以强化记忆。
本书内容翔实,提供了评估途径以及充满挑战性的複习题和实践练习,有助于读者掌握必要的概念和技术,以顺利通过BCMSN考试。

目录

第一部分 一个园区网路的概述和设计
第1章 园区网概述 5
1.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6
1.2 基础内容 8
1.2.1 交换功能 8
1.2.1.1 第2层交换 9
1.2.1.2 第3层路由选择 9
1.2.1.3 第3层交换 10
1.2.1.4 第4层交换 10
1.2.1.5 多层交换(MLS) 11
1.2.2 园区网模型 11
1.2.2.1 共享网路模型 11
1.2.2.2 区域网路分段模型 12
1.2.2.3 网路流量模型 15
1.2.2.4 可预测网路模型 16
1.2.3 层次化网路设计 16
1.2.3.1 访问层 17
1.2.3.2 分布层 17
1.2.3.3 核心层 17
1.2.4 层次化设计中的Cisco产品 17
1.2.4.1 访问层交换机 18
1.2.4.2 分布层交换机 19
1.2.4.3 核心层交换机 20
1.2.4.4 产品概述 20
1.3 基础总结 21
1.4 问答题 22
第2章 模组化网路设计 25
2.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25
2.2 基础内容 28
2.2.1 模组化网路设计 28
2.2.1.1 交换模组 28
2.2.1.2 核心模组 31
2.2.1.3 其他构成模组 34
2.2.2 我能够使用第2层分布交换机吗 36
2.3 基础总结 36
2.4 问答题 37
第二部分 组建园区网
第3章 交换机操作 43
3.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43
3.2 基础内容 46
3.2.1 第2层交换机操作 46
3.2.1.1 透明网桥 46
3.2.1.2 追蹤哪一帧 49
3.2.2 多层交换操作 50
3.2.2.1 多层交换的类型 50
3.2.2.2 追蹤哪个分组 50
3.2.2.3 多层交换异常 52
3.2.3 交换中使用的表 52
3.2.3.1 内容可定址存储器(CAM) 52
3.2.3.2 三重内容可定址存储器(TCAM) 53
3.2.4 疑难解析交换表 56
3.2.4.1 CAM表操作 56
3.2.4.2 TCAM操作 57
3.3 基础总结 57
3.4 问答题 58
第4章 交换机配置 61
4.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61
4.2 基础内容 64
4.2.1 交换机管理 64
4.2.1.1 作业系统 64
4.2.1.2 认证交换机 65
4.2.1.3 密码和用户访问 65
4.2.1.4 远程访问 66
4.2.1.5 交换机间通信——Cisco设备发现协定 67
4.2.2 交换机档案管理 67
4.2.2.1 作业系统映像档案 68
4.2.2.2 配置档案 69
4.2.2.3 其他Catalyst交换机档案 69
4.2.2.4 移动Catalyst交换机档案 69
4.2.3 来自作业系统的疑难解析 71
4.2.3.1 显示配置和档案内容 71
4.2.3.2 调试输出 72
4.2.3.3 显示CDP信息 72
4.3 基础总结 73
4.4 问答题 74
第5章 交换机连线埠配置 79
5.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80
5.2 基础内容 82
5.2.1 乙太网概念 82
5.2.1.1 乙太网(10Mbit/s) 82
5.2.1.2 远距离乙太网(LRE) 83
5.2.1.3 快速乙太网 84
5.2.1.4 吉比特乙太网 86
5.2.1.5 10吉比特乙太网 87
5.2.1.6 Metro乙太网 88
5.2.2 连线交换机模组设备 88
5.2.2.1 控制台连线埠电缆/连线器 88
5.2.2.2 乙太网连线埠电缆和连线器 89
5.2.2.3 吉比特乙太网连线埠电缆和连线器 89
5.2.3 交换机连线埠配置 90
5.2.3.1 选择配置连线埠 90
5.2.3.2 认证连线埠 91
5.2.3.3 连线埠速度 91
5.2.3.4 连线埠模式 92
5.2.3.5 在交换机连线埠管理错误条件 92
5.2.3.6 启用并且使用交换机连线埠 93
5.2.3.7 疑难解析连线埠连线 93
5.3 基础总结 94
5.4 问答题 96
第6章 VLAN和中继线 101
6.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101
6.2 基础内容 104
6.2.1 VLAN 104
6.2.1.1 VLAN成员 104
6.2.1.2 配置VLAN 106
6.2.2 VLAN中继线 107
6.2.2.1 VLAN帧认证 108
6.2.2.2 动态中继协定 110
6.2.3 VLAN中继线配置 111
6.2.4 服务提供商隧道化 113
6.2.4.1 IEEE 802.1Q隧道 113
6.2.4.2 配置IEEE 802.1Q隧道 114
6.2.4.3 第2层协定隧道 115
6.2.4.4 配置第2层协定隧道 115
6.2.4.5 MPLS隧道上的乙太网 116
6.2.4.6 疑难解析VLAN和中继线 117
6.3 基础总结 119
6.4 问答题 120
第7章 VLAN中继协定(VTP) 123
7.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124
7.2 基础内容 126
7.2.1 VLAN中继协定 126
7.2.1.1 VTP域 126
7.2.1.2 VTP模式 126
7.2.1.3 VTP通告 127
7.2.2 VTP配置 129
7.2.2.1 配置VTP管理域 129
7.2.2.2 配置VTP模式 129
7.2.2.3 配置VTP版本 130
7.2.2.4 VTP状态 131
7.2.3 VTP剪枝 132
7.2.4 VTP疑难解析 134
7.3 基础总结 135
7.4 问答题 136
第8章 聚合交换机连线 139
8.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139
8.2 基础内容 142
8.2.1 使用以太信道聚合交换机连线埠 142
8.2.1.1 用以太信道捆绑连线埠 143
8.2.1.2 在以太信道中分布流量 143
8.2.1.3 配置以太信道的负载平衡 144
8.2.2 以太信道的协商协定 145
8.2.2.1 连线埠聚合协定(PAgP) 145
8.2.2.2 连线聚合控制协定(LACP) 146
8.2.3 以太信道的配置 146
8.2.3.1 配置PAgP 以太信道 146
8.2.3.2 配置LACP 以太信道 147
8.2.4 以太信道疑难解析 147
8.3 基础总结 150
8.4 问答题 151
第9章 传统生成树协定 155
9.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156
9.2 基础内容 158
9.2.1 IEEE 802.1D概述 158
9.2.1.1 桥接环路 158
9.2.1.2 使用生成树协定预防环路 161
9.2.1.3 生成树计算:网桥协定数据单元 161
9.2.1.4 选举根桥 162
9.2.1.5 选举根路径 163
9.2.1.6 选举指定连线埠 165
9.2.1.7 STP状态 167
9.2.1.8 STP时钟 168
9.2.1.9 拓扑改变 169
9.2.2 STP类型 169
9.2.2.1 公共生成树(CST) 170
9.2.2.2 per-VLAN生成树(PVST) 170
9.2.2.3 per-VLAN生成树加(PVST+) 170
9.3 基础总结 171
9.4 问答题 172
第10章 生成树配置 177
10.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177
10.2 基础内容 180
10.2.1 STP根桥 180
10.2.1.1 根桥的放置 180
10.2.1.2 根桥配置 183
10.2.1.3 生成树定製 184
10.2.1.4 调节根路径代价 184
10.2.1.5 调节连线埠ID 185
10.2.2 调节生成树收敛性 185
10.2.3 冗余连线的收敛性 186
10.2.3.1 PortFast:访问层节点 187
10.2.3.2 UplinkFast:访问层上行连线 187
10.2.3.3 BackboneFast:冗余骨干路径 188
10.2.4 STP的疑难解析 189
10.3 基础总结 190
10.4 问答题 190
第11章 保护生成树协定拓扑 195
11.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196
11.2 基础内容 198
11.2.1 保护拓扑免受不期望的BPDU 198
11.2.1.1 根防护 198
11.2.1.2 BPDU防护 199
11.2.2 保护拓扑免于突然丢失BPDU 200
11.2.2.1 BPDU偏移检测 200
11.2.2.2 环路防护 201
11.2.2.3 UDLD 201
11.2.3 疑难解析STP保护 203
11.3 基础总结 203
11.4 问答题 205
第12章 高级生成树协定 207
12.1 “我已经知道了吗?”测验 207
12.2 基础内容 210
12.2.1 快速生成树协定(RSTP) 210
12.2.1.1 RSTP连线埠行为 210
12.2.1.2 RSTP中的BPDU 211
12.2.1.3 RSTP收敛 211
12.2.1.4 拓扑改变和RSTP 214
12.2.1.5 RSTP配置 215
12.2.2 多重生成树(MST)协定 215
12.2.2.1 MST概述 216
12.2.2.2 MST区域(region) 217
12.2.2.3 在MST中的生成树实例 217
12.2.2.4 MST配置 219
12.3 基础总结 220
12.4 问答题 221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