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野草在歌唱

2021-04-04 19:40:10 百科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野草在歌唱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野草在歌唱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野草在歌唱》内容简介:玛丽是南部非洲土生土长的白人,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农场经营惨澹,家中一贫如洗,精神无所寄託。黑人僱工摩西的闯入打破了她麻木混沌的生活,使她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种族歧视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个人的身上,注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必将是悲剧。

基本介绍

  • 书名: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野草在歌唱
  • 作者: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页数:242页
  • 开本:16
  • 定价:24.80
  • 外文名:The Grass is Singing
  • 译者:一蕾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8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4734936
  • 品牌:江苏译林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该书《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的成名作,被誉为二战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多丽丝·莱辛 译者:一蕾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十五岁时因眼疾辍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她的优秀作品还包括《天黑前的夏天》、《倖存者回忆录》等。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她是一个女性经验的叙述者,用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像力,清楚地解剖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瑞典学院

名人推荐

我的心中充满了关于非洲的美好记忆。当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它们就在我的眼前飘动。日落时分,那是怎样的情景啊。金色、紫色、橙色的颜料洒满了傍晚的天幕;蝴蝶、蛾子、蜜蜂在卡拉哈里芬芳的矮树丛中飞舞。大象、长颈鹿、狮子,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里应有尽有。夜晚的天空又是什幺样的呢?没有被污染的天空黑亮而美妙,数不清的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既是文学史中的典範,也是当下的文学创作的先锋。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佩尔·维尔斯伯里,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会主席

图书目录

第一章1
第二章26
第三章48
第四章55
第五章60
第六章85
第七章108
第八章134
第九章158
第十章181
第十一章207
谈拿不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227

文摘

着作权页:



整整有一个月之久,迪克完全忘记了其他一切事情,沉醉在一个美丽的梦想中,梦见产量丰富的蜂房和一群群黑魃魃的善于产蜜的蜜蜂。他亲自做了二十个蜂箱,并在养蜂区附近培植了一英亩种类特别的草。他叫几个僱工丢下了日常的工作,到草原上去寻找蜂群,又在黄昏的金色光辉中,花上几个小时,用烟把一群群的蜂熏出来,从中找寻蜂王,因为有人告诉他说,这是一种正确的方法。但是死了许多蜜蜂,却找不出蜂王。于是他着手把一些蜂箱摆在蜂群附近的草原上,希望引诱它们。但是没有一只蜜蜂飞近他的蜂箱;也许因为它们是非洲蜂,不喜欢英国式的蜂箱吧。谁知道呢?迪克当然不知道。终于有一群蜂进了蜂箱。但是一箱蜂每年可赚不了两百镑。后来迪克被蜂蜇得很厉害,他被这幺一蜇,进入体内的毒素倒好像把他那股狂热劲头赶跑了。玛丽看到他在浪费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和好多的钱以后,脸上那种沉思入神的表情也没有了,这不能不使她感到惊异,甚至是气愤。他对于蜜蜂的兴趣从此一天天减弱。不过,总的来说,当玛丽看到他因此而恢复正常,又开始重新盘算自己的庄稼和农场时,倒是放下了心。他简直是发了一个短时期的疯,完全不像他自己了。
大约在六个月以后,又发生了一件性质类似的事情。玛丽看见他日不转睛地读着一本农业杂誌,上面刊载了一篇特别吸引人的文章,讲的是养猪的利润,只听他说道:“玛丽,我要到查理那儿去买几头猪来。”直到这时候,玛丽还不相信他旧病复发了。
玛丽狠狠地说:“我希望你不要再闹这种花样了。”
“不要再闹什幺?”
“你完全明了我的意思。我指的是你为了赚钱而想出来的那些空中楼阁的办法。你为什幺不一心一意地把农场经营好呢?”
“养猪不也是农事吗?查理养猪就养得很不错。”然后他又开始吹口哨。为了要避开玛丽那种气愤而责难的脸色,他从房间里走到了阳台上。玛丽看到他这种样子,觉得他不仅是一个又瘦又长、弯腰曲背的男人,而且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满腔热诚被泼了冷水以后,还是一股劲地要拚命乾到底。说到这个小孩子的性格,她摸得很透,一方面会嘴里吹着口哨显得骄傲自大,另一方面又会露出沮丧的神情。她听到阳台上吹口哨的声音,那是一种稍带忧郁的声音,她突然觉得要哭出来了,但是为什幺要哭呢?究竟为了什幺呢?迪克养猪不是有可能赚到很多钱吗?许多人都已经赚到了手。可是她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季节的末尾,那时候他们就能看出究竟赚了多少钱。收成该不会太坏吧,气候很好,雨水又很调匀。
迪克终于在屋后山冈上的岩石块中筑起了猪圈。他说,这样能够节省砖块。岩石可以利用来当做一部分砖墙。他用大漂石搭好了猪圈的框架,再在上面盖上草皮和树木。他告诉玛丽,用这种方法筑猪圈能节省许多钱。
“但是筑在那儿,不嫌太热吗?”玛丽问。他们俩站在山冈上筑好一半的几个猪圈当中。爬到这儿来很不容易,要穿过缠结的荆棘和野草丛,它们常常会攀住人的腿,使那些绿色的小芒刺像猫儿爪子似的粘在腿上。小山冈上有一棵大戟树,枝叶茂密,耸入天空。迪克说,有了这棵树的遮蔽,这儿就会很荫凉。

序言

诺贝尔奖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于1901年,逐年颁发,是瑞典发明家、实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创立的五大奖项之一。其中的三个奖项是用来奖励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还有一个是为了表彰为争取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一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所能被授予的最高荣誉。中国的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一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丛书,这是一则令人欣喜的讯息,也进一步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写作,与其他优秀作家的相比,有何殊异之处?人们可以合情合理地质疑:为什幺该有殊异之处呢?作家的履历表上增添一个条目,一本书于是就改变了面目吗?以何种方式改变了呢?然而,一位作家的“作品”,不仅仅是一整套文本而已,还包含了阅读这些文本的心理前提。因此,一旦获奖,一些东西也就无可否认地改变了。俄罗斯流亡作家伊凡·蒲宁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曾在日记中描述,接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着名电话以后,他如何被一种心理反作用所困扰,本能地感到怀疑。他步行走回普罗旺斯的格拉斯小镇上他的小小居所,途中开始感到疑惑,相信这一切都只是出于他的自我暗示。快到家的时候,天色向晚,荒寂的橄榄树林中暮色渐浓,他看见了每一扇窗里的灯火,被带回到现实中来。人们都在那里,等着向他祝贺。“静静的忧伤停落在我心上。”他写道。他恍然明白他的生活永远改变了,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他的写作也是如此。从那一刻起,他的作品将被视为属于精英阶层,依此被划定等级,无论人们对于精英阶层本身是什幺样的看法。他写的书仍然有可能不被阅读,但作家蒲宁不再有可能被遗忘。从此以往,诺贝尔奖之光将永远在他写作生涯的视窗闪耀,仿若在静静地迎候。由于诺贝尔文学奖为全世界所瞩目,由于它享有如此高的威望,诺奖获得者的作品不免被认为构成了一类经典。这就引起了不少批评指责,例如,20世纪许多最伟大的作家并不在获奖之列,获奖者中女性太少,欧洲之外的作家太少,而平庸之辈太多。我相信,于1901年开始了第一任诺贝尔委员会工作的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如果意识到他们将会启动什幺,为后世带来什幺,一定会感到惊恐。当然,在诺贝尔奖初创立的那些年头,没有人觉得这个奖项是定义经典的手段。“经典”的概念也并不适用于当时的文学。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说明,奖项颁发给前一年出版的一部作品,很显然,这指的是单一的一部作品而不是一整套着作。很显然,这位捐赠人希望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代发生作用,而不是给从古到今的大师加冠加冕。不过瑞典学院引申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的用词,声称“前一年”应该主要理解为对作品持久生命力的要求,因此,较早的作品也可以获奖,但“只有当它们的重要性刚刚浮出水面”(《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第二节)方才可以。这样一来,考量一个作家毕生的全部作品而非一部单一的作品,就成为了一项原则。从瑞典学院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明智的,如果严格遵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来做的话,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并不在于建立经典,当初它的捐赠者仍然希望它能具有国际影响力。一般文学奖项往往局限于一国或一种语言,但为何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瑞典学院,令其为全世界的文学选取获奖者?诺贝尔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在许多国家都有生意来往。他用五种语言交谈、通信。他说过一句着名的话:“我的祖国是我工作的地方,而我在任何地方工作。”但这些都只是答案的一部分。诺贝尔的文学观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思想传统之上的。他在开始撰写最后一份遗嘱时,很显然深深地受到歌德与爱克曼的对谈中那一着名段落的影响,在这段话中首次出现了“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术语。那段话是这样的:“民族文学如今已经不那幺重要,世界文学的时代快要来临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它儘快到来。”诺贝尔在遗嘱中声明,他“怀着明确的愿望,希望评奖的时候不要掺杂任何关于候选人国籍的考虑”(《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第一节)。这一奖项是为了奖励个人的成就,而不是把作家当作国家或者语言、社会或者种族团体的代表,也不是作为某一性别的代表加以表彰。遗嘱中没有任何关于“公平地”分配奖项的说法,不管是什幺意义上的公平,这种取向显然都是与捐赠者的见解相悖的。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获奖作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益处”),而不在于奖项能取悦这一群或那一群人的自尊心。如若纯以国别来划分文学,缺点会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看1901年的获奖者名单就清楚了。对其中一些作家来说,流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流亡,是他们的写作无可逃脱的境况。他们国内的读者大众以及文学见解製造者们常常偏爱别的作家,而不是这些由瑞典学院选中的作家。在独裁的或者极其传统的社会中,诺奖获得者常常被认为是局外人或者是异见分子。伟大的作家往往是流浪者,很难用种族或者语言把他们归类。引人注意的是,尤其是近年来,如此之多的获奖者都有着模糊或者有疑议的国籍归属。贝克特是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人。卡内蒂是犹太裔英国人,来自保加利亚,他的文学语言是德语。获得诺奖的布罗茨基不再用俄语的“约瑟夫”称呼自己,而改用英语,他是一位用双语写作的诗人。奈莉·萨克斯属于德语文学,却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瑞典,儘管她在瑞典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辛格锁定意第绪语和英语进行写作,他对消逝了的东欧犹太文化所进行的想像重建,正需要以异国他乡的经验以及一个现代世俗社会所提供的距离感为前提。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外事人员最初拒绝承认奖项颁给了英国作家。贺信发至了特立尼达!但是奈保尔在特立尼达出生时,这个岛还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他也很早就移居到了英国,他从来都只是英国公民,最近他甚至还被英国女王封为了爵士。儘管如此,斯德哥尔摩的英国大使还是不情不愿、磨磨蹭蹭,最后才接纳这位极其英式的作家为同胞。再回到获奖者名单的前面,我们发现上文提到的伊凡·蒲宁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流亡者,持着南森护照。我作为常务秘书深有体会:如果观察颁奖之后各界的反应,会发现带有敌意的评论往往是来自作家的祖国。伟大的作家是很惹人厌的。文学的诞生诺贝尔的遗嘱和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都假定,“文学”这个词的含义是众所周知、毫无争议的。仅有的补充说明不见于遗嘱,而来自章程里的一个段落,声明这里的文学“不仅指纯文学,还应包括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了文学价值的其他作品”。其中“纯文学”一词是由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发明的,描述一类出于艺术意图而非实用或理论目的所写出的作品。可见,诺贝尔奖评奖过程採用的是一种约有两百年之久的文学观念,它似乎已通行于世界大部分地方,但在当时它才刚刚被欧洲文化圈之外的世界所了解、接受。儘管如此,这一文学观念并不是那幺显而易见的,也并非真的那幺古老。“文学”较早的定义往往着眼于一类“符合高标準”的书面写作,亦即具有经典品质的文学纪念碑。这些文本具有典範性的内容和风格,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想像性文学”。按照这个问题的意见,阿拉伯语中的“文学”颇类似于18世纪法语中的“文学”:表示学问和良好的教养。日语中的文学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源氏物语》这样的作品被提升到了伟大杰作的地位。日语中原有的“文学”一词产生更早,但具有另一种含义;在明治时代(1868—1912),人们以德国“国民文学”(Nationalliteratur)概念为模型,重新理解了这一辞彙。欧洲人认为属于种种文学类型的东西,原先在日本是与其他活动牢牢结合在一起的:书法、绘画、茶道、三味线,等等,这些都属于日语中所说的“游艺”,是相对“武艺”而言的。我们不应忘记类似的划分在西方世界也曾有过。比如,我想到克劳德·佩罗在《古今之相似》(1688)中对美术的讨论,其中有一个关于烟火製造的段落。曾几何时,我们是把艺术称作“人生的装饰”的。直到约1700—1800年间,一种包含了散文体虚构作品的文学概念才在欧洲突破阻力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阻力更大,更占上风。汉语中的“文学”包括了诗歌和学者散文,与深思自省相关,被认为是建立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之上。而虚构作品则属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与西方文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交流之后,中国的作家们都能自豪地以小说家的身份展现自己了。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标準西方之外的种种文化,通常都以诗歌为理解文学的基础。然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深远影响使得“模拟”(mimesis)成为理解何为文学的关键,致使诸如戏剧、叙事诗这样的类型也被纳入文学之中。西方的文学观念由19世纪初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们最终塑造成形,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是以这种文学观念为準的。不过,有了章程中的那段补充文字,更古老的文学定义的遗风余韵还能在诺贝尔奖的规定中占据一席之地。关于如何理解文学的那句话被引申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是为了授奖给哲学家,三次是为了授奖给历史学家,柏格森和邱吉尔分别是其中最着名的代表。这种好古的倾向似乎颇有预示性,在当前的文化气候中,诗歌和虚构作品相对来说正在衰退,而报告文学、游记文学、目击者实录、自传和散文似乎正在文学领域内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难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时觉得应该以怎样的标準来判定作品的文学价值,来作为诺贝尔奖的评奖依据。遗嘱中,他仅仅说奖项应该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关于“理想主义倾向”,诺贝尔指的是什幺,还没有人能够给出无可争议的解读。当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学或至少是在文学批评领域大获成功的时候,瑞典学院被指责维护过时的理想,对当代文学的真正创新视而不见。然而瑞典学院的院士们相信,如果获奖作家的作品不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是不符合诺贝尔遗嘱的精神的。自1947年来,诺奖颁给了不少“现代主义的伟大先驱者”,例如纪德、T. S.艾略特,还有福克纳,瑞典学院捨弃了原先对精英主义的牴触,向知识分子的见解靠近。在其后的获奖者名单中,你既能发现特立独行、只为少数幸运者写作的大师,也会看到享有世界声誉、拥有广泛读者群的作家。 迈向世界文学当下对世界文学的探讨中,“中心”与“边缘”的概念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一般认为,诺贝尔奖体现了西方文化圈核心地带的文学取向。然而,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的工作使我们看到,文学系统绝非一个统一、集中的整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世界文学概念,没有所谓的中立区域,也不存在一种为所有人共享的跨国界的视野。要使全世界文学创作的潮流汇聚一处,形成一种统一的大文学,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参与评选诺贝尔文学奖,促使我们形成另外一种世界文学的概念。这一概念并不指代全世界现有的全部文学作品,而意味着一种语境,我们希望把获奖的作品带入这个语境。世界文学意味着一个逐渐成形的共同体,翻译就是它的通用语言。全世界的各种民族文学将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相互影响。这一进程中,诺贝尔奖无疑是一种催化剂。(武梦如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