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体波震级

2020-12-10 04:48:13 百科
体波震级

体波震级

体波震级(body wave magnitude)是根据体波计算出来的震级。由B.Gutenberg和C.F.Richter于1956年提出,是以地动时体波(P波、PP波、S波)波群的运动能量来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标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体波震级
  • 外文名:body wave magnitude
  • 依据:体波
  • 提出时间:1956年
  • 一级学科:地质科学
  • 二级学科:地震地质学

释义

体波震级(body wave magnitude)是根据体波计算出来的震级。由B.Gutenberg和C.F.Richter于1956年提出,是以地动时体波(P波、PP波、S波)波群的运动能量来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标準。

表示方法

常用m或MB表示。

计算公式

体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地动波群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单位微米);T为体波周期(以秒计),Q(△,h)为体波震级起算函式;S 为观测分站的校正值。

其它类型震级

1、近震震级
近震震级是地震学名词, 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範围内的地震叫近震,根据近震体波算出的震级称为近震震级。
近震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ML为用体波测定的近震震级;A为水平方向的最大地动位移数值(以微米计);R(Δ)为震级量规函式。
2、面波震级
指根据面波计算出来的震级,以符号Ms表示,是通用的震级。我国规定以它为标準,国外报导的地震震级一般也为面波震级,常用M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面波水平方向最大地动位移(以微米计),T为与A相应的周期(以秒计),σ(△)为面波震级量规函式,C为观测台站的校正值。
3、芮氏规模
芮氏规模是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準。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