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2020-12-01 07:56:09 百科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史馆”丛书的一种,内容是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共选取了十四位人物,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争霸风云”,取代表性的列国之君;第二部分“济济多士”,则选取诸侯国六位着名的谋士;第三部分“百家争鸣”,选取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四人,略述其身世及学说。

基本介绍

  • 书名: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页数:235页
  • 开本:16
  • 定价:32.00
  • 作者:白效咏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3933326
  • 品牌:浙江文艺

内容简介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史馆”丛书的一种,内容是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力图满足读者“看热闹”和“明智”的两种需求,同时,笔者还有一点存心,那就是汲取古人思想学说中的人性光辉,涵养我们的心灵。

媒体推荐

春秋战国的特徵,可以借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场白来概括:“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王纲陵替,动乱不已,岂非“最坏”!斯时也,“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秩序分崩离析,周室衰微,夷夏冲突,诸侯争霸,大国兼併,世局之嬗变接踵而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生灵之涂炭触目惊心。然而,生机盎然,希望孕育,又岂非“最好”!这在经济上,是农业进步,工商发达,城市繁荣;在政治上,是制度鼎革,人才辈出,管理创新;在文化上,是百家争鸣,学术下移,思想解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战国的历史,充满着矛盾,洋溢着激情,流淌着痛楚,展示着愿景。“乱”与“新”,如影随形;“祸”与“福”,相反相成!
白效咏博士的这本《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从剖析人物入手,去解读这个“变”而寓“序”、“乱”而趋“新”的时代,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尝试。该书分为三章:“争霸风云”收列国之君,“济济多士”收各国谋士,“百家争鸣”收“道”“儒”“法”学派之代表者。不妨把这三类人物看作三条线索:从列国之君去窥探风云激荡的国际关係,从谋士贤臣去感受各国在这大裂变时代的发愤图强,从学者及其作品解读这个时代哲人的思考,可收纲举目张之效。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读史使人明智”,还有轻鬆和愉悦。
——黄朴民

图书目录

第一章:争霸风云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
一、齐桓公何以称霸
二、尊王攘夷,会盟诸侯
宋襄公:礼乐文明的余晖
一、宋国与“二代三恪”
二、宋襄公的霸主梦
三、规则与功利:千古凭谁定是非
晋文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赵武灵王:倒在温柔乡里的英雄
一、赵氏的兴起
二、励精图治:赵武灵王早期的光辉岁月
三、昏招迭出:英雄难过美人关
第二章:济济多士
孙叔敖:千古循吏第一人
一、孙叔敖的身世
二、孙叔敖相楚
三、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四、体察民情,谋国以智
五、改革军事,北霸中原
六、工于谋国,善于谋家
子产:古之遗爱
一、子产的身世及早期外交活动
二、子产相郑及其政治经济改革
三、子产的政治胸怀
晏子:鞠躬尽瘁的“裱糊匠”
一、“裱糊”的最高境界:一心以事三君
二、君臣相得四十年
伍子胥: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悲剧英雄
一、悲剧的开始:覆巢之祸
二、复仇之旅
三、吴越争霸
四、不识时务的亚父
范睢:恩怨情仇纠缠一生
一、范睢的身世
二、西入强秦,智说昭王
三、隐忍以待,巧除穰侯
四、面辱须贾,报怨魏国
五、妒贤忌能,害死白起
屈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屈原的黄金年代:入议国事,出接宾客
二、忠而被谤,发愤作骚
三、遭谗被疏,张仪欺楚
四、怀恨被放,怒投汨罗
第三章:百家争鸣
老子:寂寞的智者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孔子:高扬人性光辉的理想主义者
一、孔子的家世
二、野合——孔子诞生的传说与真相
三、孔子生平
四、《论语》三昧:仁、礼、和
孟子:浩然正气大丈夫
一、孟子的身世与学说
二、孟子的身后沉浮
韩非:心理阴暗的独夫帮闲
一、韩非其人
二、以管窥天、以蠡测海:韩非的人性论及人际关係学
三、韩非学说透视:法家非法治,乃极端集权专制

序言

人们之所以看历史书,我想,除了历史专业的人之外,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部分人被历史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把历史当小说看,所谓“看热闹”,纯粹出于消遣。大部分人很可能是受了培根的影响——他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想从史书中学些奇计阴谋,以便在激烈的人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诚然,历史中充满了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也不乏各种场合的人生角力,勾心斗角,拈酸吃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十四史也是二十四部阴谋权诈史。所以要想从历史中学到些权谋,那是相当容易满足的。但我以为,读史的真正收穫。并不在于学一些人生中常用的小聪明,培根先生之所谓“wise”者,在这里也许当作“博学有见识”解。读史书,历观朝代的兴亡、人事的变迁、恩恩怨怨、是非成败,见得多了,从中体悟出些道理来,提高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这才是上层境界。古人云,鑒往以知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本小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史馆”丛书的一种,内容是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圣哲迭现,英雄辈出。那个时代,周王室的权威几乎扫地以尽,难以维持“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统治秩序,只剩下“天下共主”的政治符号意义。秩序的崩溃,一方面意味着混乱、无序,大家渴望有英雄振臂一呼,来重新收拾局面,维繫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是霸主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一些胸怀远略的大国之君,开始代天子征讨,主持诸侯会盟,成为天下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所谓的“春秋五霸”。但“春秋五霸”具体指哪些人,历史上却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两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两种说法牵扯进来的共七位国君。其实,五霸的说法远不止这两种,牵扯进来的也远超七人,这其实反映了当时参与争霸的国君数量之多。我们熟知的齐桓公为五霸之首,但在他之前,其实已有郑庄公、齐庄僖公等所谓的“小霸”,召开地方性的诸侯会盟,维护王室威信。从总体上讲,春秋时期,虽然“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但春秋前期诸侯国之间进行的还是争霸活动,并不以灭人之国为主要目的。至春秋后期以至战国时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周天子连政治上“天下共主”的符号意义也所余不多,各诸侯国的公室也面临着来自卿大夫的挑战,甚至为卿大夫所取代,由“政在诸侯”演变为“政在家门”,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于是,晋一分为三,姜齐也被田齐所取代,季氏家臣阳虎也掌控了好长时间的鲁国政权。诸侯国之间,也由原来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併战争。战国中后期,演变成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局面。最终的结局,当然是奉行法家政治的虎狼之秦一统天下。这是政治演变的大概。
秩序的崩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思想上、学术上的束缚解除,“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官府垄断的礼乐也好文化典籍也好,开始流布到民间,一部分掌握文化的王官也沦落到民间,士的数量增多。自孔子始,开私家讲学之风,更进一步促进了士阶层的壮大。礼崩乐环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士的思考,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为这个无序的社会开出药方,因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主要的有儒、道、墨、法等家,还有拿不上檯面的纵横家和成为绝学的名辩家,后世往往称之日“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学术自由度和活跃度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我国历史上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为了在争霸战争或兼併战争中占有优势,各国开始了招纳贤才、发奋图强的活动,也积极探索新的制度或施政措施,整个社会孕育着新的变裂。反映在政治上,即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变法成功者,往往率先崛起,齐桓公的煌煌霸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反映在思想学术上,即是百家争鸣,涌现了一大批学术精品,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
本书力图满足读者“看热闹”和“明智”的两种需求,同时,笔者还有一点存心,那就是汲取古人思想学说中的人性光辉,涵养我们的心灵。在风格上,儘量写得轻鬆些。当然,限于笔者水平,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景,到底如何,还需读者评判。出于以上原因,选取哪个角度写作,便成了首要问题。从制度入手,或许历史演变的脉络更清晰,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来,很少有人愿意去看枯燥的制度变革’;二来,礼乐文明的崩溃与制度创新是个缓慢的过程,很难有清晰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各国情况并不同步。思量再三,决定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入手,也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来兼具故事性;二来一切历史的演进,都由大人物推动,时代越往前,大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占的地位越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儘管我们常说“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本书共选取了十四位人物,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争霸风云”,取代表性的列国之君。齐桓公是五霸之首,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局面,他的用人之道和把握战略机遇的能力及战略计画的实施,无不说明他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洵非偶然。在宋襄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礼乐文明的背影,他固守仁义,坚持按规则出牌,结果一败涂地,送了老命。他的争霸悲剧,也是规则败给功利的悲剧,从深层次讲,甚至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晋文公是晋国百年霸业的奠基者,儘管孔子批评他“谲而不正”,但他从流亡公子在短时期内一跃而成为号令天下的霸主,他的用人之道和治国方略,自有其可观之处,更不要说他传奇的经历了。而从赵武灵王这位半拉子英雄身上,我们则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君主的缩影。在那个竞争更为激烈、时局更加激荡的时期,一着不慎,往往满盘皆输。在战国,半拉子英雄绝不止赵武灵王一个,类似的还有齐闵王等。
第二部分“济济多士”,则选取诸侯国六位着名的谋士。由于选了齐桓公,所以不再选管仲,因为此二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样的道理,选了孙叔敖就不再选楚庄王,儘管他的霸业毫不逊色于齐桓、晋文。孙叔敖作为千古循吏第一人,不仅治国有术,谋家有方,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清正廉洁、执法严明、不阿权贵、体恤下民的政治品格。同样的还有子产和晏婴,子产不仅能把“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郑国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能在楚、晋两大国的夹缝中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其胆略固足以雄视千古。但真正令人佩服的,还是他那“不毁乡校”的政治襟怀和“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政治品格。晏婴先后辅佐过三位性格不同、爱好各异的君主,不但能全身避祸,还能勉强支撑处于季世的齐国的大国地位和尊严,显示了这位“裱糊匠”的高明之处——儘管他不能,甚至任何人都不能挽救齐国目益没落的命运。伍子胥一身牵繫楚、吴、越三国兴衰,他的传奇经历,正足以反映这一段历史,而他的悲剧性结局,多源于他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性格。在利口覆家邦的纵横家中,范睢显然是翘楚,比之人品低下不入流的苏秦、张仪,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是选取他的原因。当然,从范睢身上,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人性的複杂。一生纠缠于个人恩怨之中,这不能不说是这位草根出身的英雄的致命之伤。至于屈原,时运不济的他无缘施展治国平天下的韬略,“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最终自投清流。他已成为乾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文人墨客的精神寄託。
第三部分“百家争鸣”,选取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四人,略述其身世及学说。墨家虽号为显学,实则战国后期几近乎绝迹,于中国历史影响不大,这是不取墨子的原因。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孟子,不少人误认为这位孔家店的二掌柜一开始即地位尊崇,其实不然,孟子的身后浮沉,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学说演变的梗概。
对于选取的人物,可能见仁见智,秦穆公、魏文侯、商鞅、吕不韦、庄子等人物未入选,不能不说是遗憾,但限于篇幅,也为了这本小书儘早问世,只能留待日后弥补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