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玄静的儒学伦理大师——杨雄思想初探》是现代黄开国编着的一部哲学着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一位玄静的儒学伦理大师——杨雄思想初探
- 创作年代:现代
- 作者:黄开国
- 类别:哲学
内容简介
全书3篇7章,分为《总论》、《天论》和《人论》。
本书主要研究作为哲学家的杨雄,故以杨雄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太玄》和《法言》为研究重点,关于《太玄》,作者指出它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81首(包括赞),另一部分是解释81首的11篇。《太玄》奉《易》而成,“玄”概念又源于《老子》,因此,《太玄》与《周易》,《老》在理论上有很深的联繫。但是《太玄》不具有《周易》在古代确实有过的那种占卜之术的形式,杨雄是借用占筮的形式来表现他的哲学思想。并且,《太玄》依浑天说,本《太阳曆》而成,因而同汉代天文律历有紧密的联繫。杨雄在《太玄》中提出了一个以玄为最高範畴,包容天地人的具有很高思辩性的世界图式,这一图式以“玄”为最高範畴,以天地人合一为基本观念,以阴阳五行为骨架,而以儒家的伦理原则为基础归宿。关于“玄”,作者认为这一概念在杨雄的思想中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三种值得重视:第一指天地万物形成的根源,第二指整个世界的总法则,第三种也是主要的一种指包容天、地和人的绝对。关于《法言》,作者指出这是专门论述儒家伦理的专着。“法言”之义,是说《法言》所言是必须遵循的典则。杨雄人论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人禽之分,礼义是人的本质属性,而禽兽由情慾而动;二是对人内部的划分,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另一种划分是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和众人三类。关于人性,杨雄认为人生善恶相混,学行是修性的唯一途径,修善则善,修恶则恶,气是适善恶之马。杨雄的人生观兼有儒家、道家研种成分,既讲礼义是人生的準则,又讲尚智明哲保身。在政冶上,杨雄继承丁孔子以来儒家的政治理论併力口以发展,认为人民思厌是两种相反的政治类型,而实现人民所思的政治的关键又在于实行德治,实现德治的关键又与君的修身密切相关。在社会历史观上,杨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历史是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有因有革,历史的发展是天、地和人三者作用的结果。
在《结束语》中,作者对杨雄的思想作了总体评价。作者认为,杨雄在西汉末年的衰坏之世,以维护圣人之道为出发点,通过《太玄》和《法言》两部着作,建立起了一个以儒家伦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无论在儒学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有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儒家发展史来看,杨雄的贡献主要有:第一,建立了一个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孔子起,儒学家皆重伦理,但杨雄第一个自觉地以伦理为核心来有意识地建造其理论,这个方向实际是后来宋明理学的发展方向。第二,把孔子称作大圣,否认孔子是王,认为孔子之道的核心是礼乐等伦理,把孔子完全伦理化,从而初步塑造成了一个伦理的孔子偶象形象。就思想史而论,杨雄亦有两大贡献:第一,建立了一个思想性很高的思想体系。杨雄的4太玄》用简洁而奥难的文字,在玄概念下包含天地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在汉代不重抽象思辩的学风中,独树异帜,给魏晋玄学重思辩的学风开启了先河。第二,结合自然科学成就创立思想体系。在重人生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氛中,其意义非常重大。
出版信息
巴蜀书社1989年11月出版,12万字,责任编辑:黄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