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专家谘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珊瑚礁普查负责人 、全国海马保育大使、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评审专家、深圳市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深圳广电公益基金会·珊瑚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大鹏新区潜水协会副会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廖宝林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日期:1984年9月
- 毕业院校:广东海洋大学
- 代表作品:回归珊瑚礁
Symbiotic Microbiomes of Coral Reefs Sponges and corals - 主要成就:1、建立全国首个以珊瑚和珊瑚礁生物为对象的全国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救护网路和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地
2、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
3、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市县级项目共20余项;
4、发表论文14篇,出版着作1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5、海洋生态修复科技套用成果40余项。
个人履历
2006 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研究方向为珊瑚礁生物与生态学
2006-2016年 在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任副科长,负责保护区技术研究与日常监测工作
2016年进入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工作担任珊瑚保育中心主任,从事珊瑚礁科学研究与保护工作,担任中国珊瑚礁普查负责人
2017年起担任深圳市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深圳广电公益基金会·珊瑚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
2018年起担任全国首批海马保育大使、大鹏新区潜水协会副会长,荣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奖”
2019年起担任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专家谘询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1.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2.珊瑚人工繁殖研究
3.珊瑚人工移植与种植
4.珊瑚礁生态调查与监测
5.海洋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与救护
主要成就
一、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建立了珊瑚保育中心,并建立了全国首个以珊瑚和珊瑚礁海洋生物为对象的全国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救护网路和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带领团队取得了石珊瑚驯养繁殖许可证、石珊瑚採集证,是国内唯一一家集珊瑚採集、救护和驯养繁殖资质于一体的机构。
二、作为中国珊瑚礁普查总负责、广东珊瑚礁普查的负责人,连续5年主持广东珊瑚礁普查公益志愿活动。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组建了30多支普查队伍,开展海洋环境科普教育40余场次,带动全国各地3000多名潜水志愿者加入珊瑚礁保育行动,推动奥运冠军乐靖宜和影视明星吕颂贤等社会名人参与公益活动,作为珊瑚普查大使,带动全社会人士关注海洋保护。2018年推动广西、海南省相关部门重启珊瑚礁普查公益活动,正式开始了中国珊瑚礁普查历程。
三、积极组织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救护工作。
四、联合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和多家社会公益组织建立了全国首个珊瑚公益基金:广电公益基金会·珊瑚公益基金,担任珊瑚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带领公益基金获得了中国公益节“绿色典範奖”,环保类唯一一个金奖。
五、带领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团队潜心开展石珊瑚人工繁殖研究,开发了一套珊瑚园艺学人工繁殖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成功培育出石珊瑚子二代亲本40000多株,取得了农业部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石珊瑚)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是国内首家获得石珊瑚供苗的单位。将相关科研成果广泛套用于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在深圳、珠海、湛江、三亚等地种植珊瑚50000多株。
六、2018年组织开展海马保育行动,并担任全国首批海马保育大使。
七、带领团队开展的“大鹏半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受广大社会公众喜爱,获得了2018深圳市“百佳市民满意项目”和2018深圳慈善月活动慈善创新活动(项目)奖。
八、作为活动总策划组织开展多次世界海洋日、梅沙珊瑚节、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月启动仪式等活动,
九、创建“海洋大学堂”项目,围绕“海洋+教育+旅游”的创新教学模式,打造融合海洋、教育、旅游、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平台,打造全国海洋特色教育第一品牌。具有珊瑚、海豚、海龟、贝类、鱼类等18个自主设计海洋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十、近五年来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市县级项目共20余项,发表论文14篇,出版着作1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海洋生态修复科技套用成果40多项。
所获荣誉
2018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奖
科研论着
主要代表科研论着:
[1]Symbiotic Microbiomes of Coral Reefs Sponges and Corals(Chapter 1 Coral Reef Ecosystem),SPRINGER NATURE出版社,2019年
[2]Yanjie Zhang,Qian Chen,James Y. Xie,Yip Hung Yeung,Baohua Xiao,Baoling Liao,Jianliang Xu,Jian-Wen Qiu. Development of a transcriptomic database for 14 species of scleractinian corals[J]. BioMed Central,2019,20(1).
[3]廖宝林,肖宝华,杨小东,谢子强.光谱质量和光子照度对酸化环境中珊瑚代谢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36(04):55-65.
[4]廖宝林,刘丽,刘楚吾.徐闻珊瑚礁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31(04):91-96.
[5]廖宝林,肖宝华,杨小东,谢子强.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的14种造礁石珊瑚系统发育关係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36(04):23-29.
[6]廖宝林. 典型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海洋牧场综合体的套用与示範研究[C]. 中国水产学会.第三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研究会,2019:13.
[7]肖宝华,廖宝林,杨小东,谢子强.肉质扁脑珊瑚的有性繁殖及早期发育[J].热带海洋学报,2017,36(01):65-71.
[8]肖宝华,廖宝林,杨小东,谢子强.光谱质量和光子照度对盾形陀螺珊瑚生长及代谢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7,37(01):72-79.
[9]徐兵,廖宝林.珊瑚礁资源保护多媒体科普课件的开发[J].电子技术与软体工程,2016(17):90-91.
[10]肖宝华,廖宝林,杨小东,谢子强.光照波长和光子照度对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生长及代谢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36(03):57-64.
[11]肖宝华,廖宝林,杨小东,谢子强.基于三种分子标记的外伶仃岛石珊瑚系统进化关係研究[J].海洋科学,2017,41(09):1-8.
[12]谢子强,廖宝林,肖宝华,杨小东,李晓洁,陈园媛.运用ITS基因分析大鹏半岛海域石珊瑚系统发育关係[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7,37(04):8-15.
[13]徐兵,廖宝林,项顺伯.珊瑚礁移动科普平台的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0):23-25.
[14]杨小东,肖宝华,廖宝林,谢子强.不同光照对稀杯盔形珊瑚生长及钙化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7,36(04):523-530.
[15]段晓伟,肖宝华,廖宝林,杨小东,谢子强,谢勇琪.造礁石珊瑚自然海区断枝培育技术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39(03):115-120.
[16]聂磊,杨小东,廖宝林,韩婧.不同环境因子对深圳海滨地木耳生长和多糖特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09):58-61.
[17]聂磊,谢子强,廖宝林,彭丹.深圳海滨潮间带常见海藻多糖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2017(17):81-84.
[18]聂磊,王炳,廖宝林,彭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珊瑚藻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8(06):75-84.
[19]肖宝华,谢子强,杨小东,张武财,廖宝林,龚家仪.运用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深圳海域石珊瑚系统发育关係[J].基因组学与套用生物学,2017,36(05):1895-1906.
[20]李文娟,刘楚吾,刘丽,廖宝林.利用ITS基因研究徐闻滨珊瑚的系统发生关係[J].海洋科学,2012,36(07):56-60.
[21]刘丽,李文娟,刘楚吾,廖宝林.徐闻角孔珊瑚系统发育关係[J].海洋湖沼通报,2011(04):52-57.
科研项目
主持相关横纵向代表项目有:
1、2013年主持广东省科普项目《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青少年科普互动教材的编写与环境教育实施》;
2、2015年主持广东省科普项目《基于网际网路的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平台建设》;
3、2014-2020年连续7年主持《广东珊瑚礁普查项目》等;
4、2018年主持《中海油深圳LNG生态补偿和渔业资源修复项目》;
5、2017-2019年主持《世界海洋日》、《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月》等科普项目;
6、2019年主持《深圳珊瑚群落生态常规监测》、《珠江口海域石珊瑚分布状况调查》、 《大鹏湾海域石珊瑚分布状况调查》等调查监测项目;
7、2019年主持《亚龙湾人工生态礁投放与珊瑚移植项目》;
8、2019-2020年主持《珊瑚礁生态试点修复和监测》。
参与的科研项目:
1、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
3、广东省科技项目
4、农业部渔业物种资源保护项目
5、环保部自然保护区规範化建设等多个项目。
相关专利
相关专利
序号 | 专利名称 | 获批时间 | 获批部门 |
1 | 一种利用微电流促进珊瑚生长装置及促进生长方法(ZL201610297361. 6) | 2019.5.6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2 | 一种石珊瑚的人工再生方法(ZL201610484054. 9) | 2019.4.26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3 | 一种人工生态珊瑚礁及其构建方法(ZL201510404009.3) | 2019.1.22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4 | 一种珊瑚移植底托(ZL201620681379.1) | 2017.2.22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5 | 一种太阳能光控型海洋浮球定位装置(ZL201620717051.0) | 2016.12.7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6 | 一种自然海区水源过滤处理装置(ZL201620373156.9) | 2016.10.26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7 | 一种珊瑚幼虫定向底播装置(ZL201620431767.4) | 2016.10.12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8 | 一种石珊瑚自然海域栽培种植装置(ZL201620385914.9) | 2016.10.12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9 | 一种人工生态珊瑚礁(ZL201520501202.4) | 2016.3.9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相关报导
1、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大综艺·动物来啦》 20200419
2、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栏目播出我院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救护专题片
3、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深海迷蹤》
4、廖宝林:守护蓝色家园的“公益使者” [3]
5、广东卫视《老广的味道》
6、深圳卫视《我在深圳种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