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兄弟原作族昆弟、族晜弟 ,其中年长者为年幼者的族兄,年幼者为年长者的族弟。“族兄弟”一词始见于《仪礼·丧服》。五服中,族兄弟之死为缌麻。(《仪礼·丧服》: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族兄弟
- 族兄弟本义:普遍以《尔雅·释亲》的观点为準
- 族兄弟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
- 注解诠释:一说:《尔雅·释亲》
基本信息
【族兄弟本义】普遍以《尔雅·释亲》的观点为準,即共高祖父而不共曾祖父的平辈兄弟互称为族兄弟。相当于唐代书籍里的出现的三从兄弟。
【族兄弟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共四世祖以上不共曾祖父(兹认为三世祖是曾祖父)的同辈者,也有人将其笼统地称为族兄弟。泛指同宗中的同辈兄弟,属于亲属称谓词“族兄弟”泛化用法。
为示区分,族兄弟之意若为本义,拟作为“本义族兄弟”;若为裹义,拟作为“裹义族兄弟”。
注解诠释
一说:《尔雅·释亲》以“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辈兄弟”为族兄弟。《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昆弟。”《仪礼·丧服》:“缌麻三月者……族昆弟。”贾公彦疏:“族昆弟者,己之三从兄弟,皆名为族。” 胡培翚正义:“族昆弟者,高祖之玄孙,己之三从昆弟也。”
二说:《新书·六术》以“同天祖不同高祖的平辈兄弟”为族兄弟。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案,《贾子》所谓从曾祖昆弟即《尔雅》所谓族兄弟,《贾子》所谓族兄弟即《尔雅》所谓亲同姓也。《尔雅》与《贾子》两书略有异同,而《贾子》论远兄弟之亲疏最详,宜并存之。(该段引自梁章鉅《称谓录》)
今注:①父;②昆弟;③从父昆弟;④从祖昆弟;⑤曾祖昆弟;⑥族兄弟。这里的“昆弟”与“兄弟”一意。
古人普遍以《尔雅·释亲》的观点为準,即同一高祖不同曾祖的平辈兄弟为族兄弟。简言之:共高祖父而不共曾祖父的平辈兄弟互称为族兄弟。
典籍示例
1)《后汉书·刘玄传》:刘玄字圣公,光武族兄弟。
2)《梁书·萧介传》:介性高简,少交游,唯与族兄琛、从兄际素及洽、从弟淑等文酒赏会,时人以比谢氏乌衣之游。
辞书注释
《辞海(缩印本)·族·族兄弟》(1999年版):同高祖的兄弟。即“族昆弟”。《仪礼·丧服》“族昆弟”孔颖达疏“己之三从兄弟皆名为族。”贾谊《新书·六术》:“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一般作同族兄弟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