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从子

2021-03-05 18:45:55 百科

从子

从子的原义:❶跟从着你。❷跟随儿子,听从儿子。

用作亲属称谓的从子<书>,是上古、中古时期“叙称”中常用的辞彙之一。在历史时期从子可划分为3种不同意涵:从子旧义,伯父/叔父之孙;从子裹义,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原义

解释

从子(cóng zǐ):❶跟从着你。❷听从、顺从儿子;跟随儿子。从,依顺;跟随。子,对人的尊称;儿女,现指儿子。

典例

跟从着你。
《诗经·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顺从儿子;跟随儿子
《礼记·丧服·子夏传》: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汉书》卷86《师丹传》: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妻从夫之义也。……”
《汉书》卷97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之代(代国),为代太后。

亲属称谓

基本信息

  • 拼音:zòng zǐ(古音);cóng zǐ
  • 出处:从子作为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
  • 对称称谓:1、唐宋之前的“旧义从子”对应从父;2、唐宋以后的“新义从子”则对应伯父/叔父。
  • 关联称谓:从女;群从子弟;兄子/弟子;犹子;族子;再从侄;再从子

释义

【从子旧义】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分为从父兄、从父弟)之子称之为从子(区别于宗亲称谓的兄子/弟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幺乙便是甲的从子。今注:从祖兄弟之子中古时期当称为族子。唐宋以后,从祖兄弟之子也可称作再从侄。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旧义,拟作为“旧义从子”。该意略同后世的从侄、堂侄。
【从子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也有将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比如从祖兄弟之子的族子经常也被泛称为从子,但这种用法在史学、谱牒学界的例子不算多。见例3.2“于霸为从子”。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裹义,拟作为“裹义从子”。
【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新义则是较晚才出现的意涵,意同叔侄的“侄”。后人尤其近人对从子的解释多着眼于从子新义,而未对从子旧义加以区别。唐宋时的“再从子”也是在“从子新义”的基础上再造的称谓词。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新义,拟作为“新义从子”。

“三义”演进

旧义、裹义、新义从子(不同时期)的用法
父辈平辈两汉·魏晋南北朝——子侄辈唐宋以来——子侄辈
天祖及天祖以上




亲同姓
……
……
……
……
高祖


族父
族兄弟
<族子>
裹义从子
<族子>
裹义从子
曾祖

从父
从祖兄弟
从兄/从弟
从兄子/从弟子
族子
裹义从子
族子、再从侄
裹义从子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
旧义从子
从侄、再从子

兄/弟
兄子/弟子
侄·侄子
新义从子


注:从兄子、从弟子下文俱有示例。从祖兄弟(分为从祖兄、从祖弟)之子也有称作“从祖兄子”或“从祖弟子”的。
对于旧义、裹义、新义从子家属的称谓
从子祖父
从子之父
从子本人
从子之子
从子之孙
1、旧义从子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旧义从兄/从弟
O
族孙
〈族曾孙〉
2、裹义从子
不定
不定
O
〈族孙〉
〈族曾孙〉
3、新义从子

兄/弟
O
从孙·侄孙
族曾孙·从曾孙

古代家族

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辈,则称作族子。古代大家族中,儿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离不会隔得很远,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时,子侄往往带在身边,所以自己一旦逃难,连同侄子一起带上。至于说从子、族子则一般不会带在自己身边。
  • 注解辨析
关于从子的解释,后人每每会引用到《朱子语类》卷八五:“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是故有必要对此段话进行一番阐释、辨析。
《朱子语类》注表——朱熹观点
烈祖∕六世






族子
天祖∕五世





族子
高祖∕四世



族兄弟
族子③
曾祖(一代)
从祖

从祖兄弟
从子②
祖父(二代)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
从子
父(三代)
兄/弟
从子①
己身

注:《朱子语类》所云“自曾祖而下三代”,当指(曾祖之子)从祖之曾孙、(祖父之子)伯父/叔父之孙、(父之子)兄/弟之孙。
辨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故他的说法代表了南宋时的观点,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说清不同时期“从子”所具有的内涵,因为称谓词的涵义会随时间而发生变迁。朱说“兄弟之子当称从子”其实需要视情况而论,“兄弟”分“(亲)兄弟”、“从兄弟”,“从兄弟之子称从子”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亲)兄弟之子称从子”那可就有问题了。上古、中古时期,史籍里说到“(亲)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叙称为“兄子”、“弟子”,《三国志》、《晋书》中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朱说是存在偏颇,或仅适用于南宋以后。表中从子①,是唐代以后出现的新意涵,与唐代的“侄”同义,该义在中古作兄子/弟子;从子②,在中古有称作族子的;族子③,当属“裹义族子”。朱总结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似可拟改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兄子、弟子以及从子”。

典例注析

从子

1.1)《后汉书》卷57《谢弼传》:中常侍曹节︱︱绍〖曹绍〗为东郡太守,忿疾于弼,遂以它罪收考掠按,死狱中,时人悼伤焉。
1.2)《后汉书》卷64《赵岐传》: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1.3)《后汉书》卷70《荀彧传》:及帝(指汉献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曹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祖兄弟之子,裹义)攸〖荀攸〗。
说明:符号〖 〗用来标示参看的条目、词条;符号︱︱为代字号,用来替代古籍引述中的“从子”二字。
世系表1

兄弟
从父兄弟
从祖兄弟
族兄弟
亲同姓
荀遂
荀淑之兄
荀昙
荀彝
荀攸
荀缉
荀淑
荀绲
荀彧
荀恽
荀甝
注:表格上方亲属关係表示同一列中人物之间的关係。
荀攸的父亲荀彝与荀彧是从祖兄弟(荀彝与荀彧两人共曾祖而不共父平辈兄弟),荀攸是荀彧的从祖兄弟之子。《后汉书》将“从祖兄弟之子”这一关係称为“从子”。荀彧是荀攸曾祖父兄弟的孙子,据《尔雅》表述,那幺荀彧当是荀攸的族父。到“荀恽(荀彧之子)和荀攸”就比“荀彝与荀彧”疏远了一代,荀恽与荀攸的高祖父是同一人,荀攸是荀恽的族兄。
1.4)《后汉书》卷71《皇甫嵩传》: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嵩︱︱郦〖皇甫郦〗时在军中,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埶不俱存。
1.5)《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皆服从。”注引献帝春秋曰:“济引众入荆州,贾诩随之归刘表。襄阳城守不受,济因攻之,为流矢所中。济︱︱绣收众而退。刘表自责,以为己无宾主礼,遣使招绣,绣遂屯襄阳,为表北藩。”
1.6)《后汉书》卷90《乌桓传》:献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
2)《襄阳耆旧记》:庞统,德公〖庞德公〗︱︱也。
3.1)《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夏侯尚字伯仁,渊〖夏侯渊〗︱︱也。
沛国谯县夏侯氏(世系表2)
失讳
失讳(渊父)
夏侯渊
夏侯霸

失讳
失讳(尚祖父)

夏侯尚
夏侯玄
注:据“渊从子”,从子若为“本义从子”,则上溯到“夏侯渊之父”与“夏侯尚之祖”,此2人是亲兄弟;若为“裹义从子”,那幺即便上溯到“夏侯渊之父”与“夏侯尚之祖”,此2人已非亲兄弟了。
3.2)《三国志·夏侯渊传》引《魏略》:时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玄〕于霸〖夏侯霸〗为︱︱(从子裹义),而玄于曹爽为外弟。
辨析:由“渊从子”,可知“夏侯霸之父”与“夏侯玄之祖”不是亲兄弟,故“于霸为从子”的从子不是“从子本义”,而是“从子裹义”。
3.3)《三国志·魏书·文聘传》: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厚〖文厚〗爵关内侯。
4)《晋书》: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父兄弟之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
世系表3
王览
王裁
王导
王洽
王正
王旷
王羲之
5)《魏书》:长孙道生,嵩〖长孙嵩〗︱︱(从父兄弟之子)也。
6)《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谢方明〗︱︱(从祖兄弟之子,裹义)也。
陈郡谢氏士族(世系表4)
谢裒
谢奕·字无奕
谢玄
谢瑍
谢公义·字灵运
谢据
谢朗
谢重
谢瞻
谢安(320-385)
谢瑶
谢该
无子
谢模
失讳
谢澹·字景恆(?-425)

谢璞·字景山

谢琰·字瑗度(?-400)
谢混·字叔源
谢涟
谢铁
谢沖
谢方明

7.1)《旧唐书·列伟第八》:︱︱仁景,神龙初。宫至司农卿。
宗亲关係—初版宗亲关係—初版
7.2)《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房琯(子孺复 从子式)》:式〖房式〗,琯之侄,举进士。李泌观察陕州,闢为从事。泌入为相,累迁起居郎,出入泌门,为其耳目。
8)《资治通鉴》:初,混与刘毅款昵,混从兄(从父兄)澹常以为忧,渐与之疏;〔谢澹〕谓弟璞及︱︱(从祖兄弟之子,裹义)瞻曰:“益寿此性,终当破家。”澹,安之孙也。(上见世系表4)
9)〔宋〕王深源《<卧游录>序》:“先生( 指吕祖谦)之︱︱乔年〖吕乔年〗 既取‘卧游’二字扁先生燕寝之堂,复以是编属东阳郭君淇书之。”
10)〔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
11)〔明〕张自烈《正字通》载:伯叔之子曰︱︱。
今注:“伯叔之子”与己平辈,怎得称为“子”,故原文待商榷。
12)《明史·本纪第二十二·熹索》:论宁远解围功,封魏忠贤︱︱良卿〖魏良卿〗肃宁伯。
13) 〔明〕外方山人◎辑/〔清〕西厓◎着《谈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则对伯叔皆云侄,古人但称犹子、︱︱矣。
14)清 恽敬 《逊庵先生家传》:“ 无锡高世泰,忠宪公攀龙︱︱也。”
15)《聊斋志异·青风》:耿有︱︱去病,狂放不羁。
16)《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立其︱︱圃 ,以守石氏之祀,礼也。 〔现代〕杨伯峻注:︱︱,兄弟之子也。亦谓之犹子。
总结:以上从子为“从祖兄弟之子”关係者有3例,出于《后汉书》、《南史》、《资治通鉴》。

附录

  • 从女(附)
1)《晋书》卷51《束晳传》:〔束晳之兄〕璆〖束璆〗娶石鑒从女,弃之,鑒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不得调。
2)《三国志》卷52注引《江表传》曰:权嫁从女,女顾氏甥,故请雍父子及孙谭,谭时为选曹尚书,见任贵重。
3)《魏书》卷21上《赵郡王乾传附子谧传》:谧妃胡氏,灵太后从女也。
4)〔唐〕韩愈《祭张给事文》:“我之从女,为君之配。”
  • 从兄子(附)
从父兄、从祖兄之子统称为“从兄子”,又分别称之为“从父兄子”或“从祖兄子”。
1)《史记》: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
2.1)《后汉书》: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三]
注[三]大、小夏侯谓夏侯胜、胜从兄子建〖夏侯建〗也。京氏,京房也。
2.2)《后汉书》:桓帝邓皇后讳猛女〖邓猛女〗,和熹皇后(指邓绥)从兄子邓香之女也。
2.3)《后汉书》: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3)《晋书》:苻朗,字元达,坚〖苻坚〗之从兄子也。
4)《北史》:懿〖封懿〗从兄子恺〖封恺〗,字思悌,奕〖封奕〗之孙也。父劝,慕容垂侍中、太常卿。
渤海蓨县封氏(世系表5)
封释
封抽
封裕
封衡


封悛
封放
封孚·字处道


封懿·字处德
封玄之

封虔之
封磨奴·字君明
封奕
封蕲
失讳
封鑒
封劝
封恺·字思悌
封伯达


封轨
封[忄坐]




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封放为封奕兄弟,而《资治通鉴》说封放为封奕从弟。暂从《通鉴》说法。
  • 从弟子(附)
从祖弟、从父弟之子可分别称之为“从祖弟子”或“从父弟子”,两者统称为“从弟子”。
1.1)《汉书》: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传。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从弟子也。
1.2)《汉书》: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

翻译原则

关于从子(含从兄子、从弟子)作为亲属称谓时的翻译问题,需要分清属于从祖子还是从父子。
有关“从子”翻译的扉页有关“从子”翻译的扉页
若属于“从父子”範畴一般可以译为“堂侄”;若属于“从祖子”範畴可以译为“再从侄”;若由于史料缺失而分不清楚人物亲疏关係或者无法抉择时,不妨直译为从子(如此可尊重原文)。如此可以避免不丢失原来文言辞彙“从子”所包含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将“从子”想当然地译为“侄子”这一做法是存在问题、误区的,一般中古文言辞彙中的“兄子”“弟子”才会对应唐代以来“侄子”的含义。显然“从子”与唐代以来“侄子”在含义上是否对应,依然是值得后人去研究商榷的,也是基于这些疑问提出了以上的译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