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瑟姆,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城市。位于埃文河畔,珀斯东北80公里,人口6800 (1981)。为附近小麦、养羊地区商业中心,有麵粉厂及农畜产品加工工业。铁路交叉。有农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诺瑟姆
- 所属国家:澳大利亚
- 位于:埃文河畔
- 人口:6,800 (1981)
诺瑟姆S形曲线
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1979年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经过实证研究,可以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
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但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交通便利后,许多人和企业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以讹传讹 不存在的诺瑟姆s形曲线
“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首次介绍到国内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1987年焦秀琦在《城市规划》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世界城市化的’S’形曲线”》,首次系统地介绍和推导了城市化增长曲线的“S”形变化规律。但可能是由于当时外文文献阅读限制,焦秀琦1987年的论文错误地把这条曲线的出处,确定为美国经济地理学者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编着的《经济地理》一书。而实际上诺瑟姆此书的出版时间比联合国《城乡人口预测方法》晚了5年,而且诺瑟姆《经济地理》全书对“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的介绍仅仅一页,不足2000字,既没有理论分析,也没有实证说明,当然也没有文献引用说明。
由于在国内首次介绍城市化增长曲线,焦秀琦的论文被广泛引用,随后国内的研究者认同和沿用了焦秀琦的说法,1992年宋俊岭等人开始把“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冠名为“诺瑟姆曲线”。随后,国内与城市化曲线有关的研究几乎都提及诺瑟姆的贡献,而忽略联合国的研究。实际上,“诺瑟姆曲线”的提法基本上仅限在中国(华人)学术界,国际上并不认可这一提法。王建军和吴志强2007年使用“Google 学术搜寻”以“Ray M. Northam” 为作者进行搜寻,发现有73 篇引用(中文48 篇, 外文25 篇), 其中47 篇(中文40 篇, 英文7 篇)引用其城市化“S”形曲线及三阶段划分理论,在这7 篇英文文献中,有5 篇是华人学者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