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

2020-02-01 18:34:42 百科
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

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

《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呈现了许多典型课例;《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记录了一段段磨课历程;《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还有围绕课例展开的真诚讨论。《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国小语文青年名师实践的智慧、反思的勇气、探索的精神。

基本介绍

  • 书名: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
  • 出版社: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 页数:268页
  • 开本:16
  • 定价:30.00
  • 作者:蒋军晶
  •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3098200
  • 品牌: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课堂打磨蒋军晶国小语文典型课例》由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对于语文教学,我总是提醒自己:思考,再思考。我无意将此上升为一种普遍的高尚行为,例如对语文教学的激情,对教育工作的赤诚。我想,这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喜欢语文的一线教师的生活方式。衷心希望藉助这本书,我和你,能成为“志同道合”者,一起来思考语文教学。因为,语文学科是积澱了太多历史经验的学科;语文学科是负载教育教学任务最多的学科;语文学科是教学流派、教学思潮最多的学科;语文学科好像是专业化程度最高又好像是最低的学科……
——蒋军晶

图书目录

课堂打磨篇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以《月光曲》教学为例
《月光曲》课文
《月光曲》课堂实录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月光曲》教学比较谈
从两个《月光曲》案例看语文教学观的转变
众声“喧譁”里的理性思考——《月光曲》教学片段的开放式讨论
重视文本解读,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我为什幺要改变结尾——我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打磨记
关于改变结尾的另一次教学实践——《母爱》教学实录及思考
由此引发的思考:老师,让我们重视解读文本
重视说明性文本的教学,以《麇鹿》教学为例
《麇鹿》课文
品味纯正的语文——第一版《麋鹿》课堂实录及评析
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第二版《麋鹿》赏析
说明文教学的新尝试一一我的《麋鹿》打磨记
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有待加强——对台湾李玉贵老师的访谈
关注“读写结合”。以《美丽的清贫》教学为例
《美丽的清贫》课文一选自中华版国小语文教材
情到浓时,不写不快评析蒋军品老师执教的《美丽的清贫》读写结合片段
有感于蒋军品老师的读写结合
合理的教学机制和机械的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围绕“读写结合”的讨论
怎样走近课文中的“伟人”,以《一夜的工作》教学为例
《一夜的工作》课文
巅峰之后的寻找——《一夜的工作》磨课记
于简约中追寻精彩——蒋军晶老师《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赏析
作品·时代·教法——从《一夜的工作》教学说起
关于教材无用论和解读的随意性——由《一夜的工作》引发的两点思考
感受想像作文的魅力,以《沙漠探险7日谈》作文教学为例
让“想像”植根“现实”——《沙漠探险7日谈》作文教学构想
《沙漠探险7日谈》想像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写作之途,想写就好——以潘新和教授写作新观念来看蒋军晶的写作课《沙漠探险7日谈》
一次作文教学的深度实践及思考——从一堂“失败”的想像作文课说起
想像作文系列设计:《荒岛生存》等
尝试整本书的教学,以《蓝色的海豚岛》等读书会为例
走进儿童的阅读世界
班级读书会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在哪里
导读课怎幺上——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建议
读书会的课堂组织一一《草房子》班级读书会
孩子的读书需要老师推动——《乌丢丢的奇遇》班级读书活动记录
怎幺“聊”书——以《毛毛》班级读书会为例
聚焦话题、深入讨论的技巧——《蓝色的海豚岛》班级读书会

教学技艺篇
语文课,缓谈模式
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惊弓之鸟》教学谈
如何提供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支架——《称象》问题化教学尝试
《陶罐与铁罐》教学设计与评析
与黄锦燕零距离——《小松鼠》一课教学流程记录与随想

思考讨论篇
识字量大了怎幺办——以“建设性对抗”的方式分析和尝试解决低段新课标教材现实问题
课文多了怎幺办——继续以“建设性对抗”的方式分析和尝试解决低新课标教材现实问题
从仰望到平视——中国当代国小语文阅读教学流派思考
综合性学习究竟该怎幺教——人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解读及实施建议
“习克”写作 美丽无限——创建综合化写作课程后的初步感想
关于“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的辩论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

文摘

今天,我们应该怎幺教《鲁滨孙漂流记》?这可能是很多语文老师现在在思考的问题。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新教材採用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呈现方式:“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要说“作品梗概”,我们并不陌生,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原着的内容简介;要说“精彩片段”,我们更熟悉了,《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都是节选自古代长篇小说。那幺“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这种呈现方式究竟与众不同在何处?唯一性体现在哪儿呢?我想,简而言之,就是“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首次同时以正文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教学诚然是一种个性化劳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同时,也要尊重教材意图,懂得与时俱进。而教材编撰的变化最直接地反映了教材意图。因此,如何教学以全新形式呈现的《鲁滨孙漂流记》确实是一个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事?下面就讲讲我的一己之见。
一、加强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从有计画、有步骤的课外读物推荐,到了解名着与学习课文相结合,再到现在“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新型课文的出现,教材通过编撰的变化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因此,现在教《鲁滨孙漂流记》,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就是藉助于“梗概”与“精彩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着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借鉴“读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例如教学气氛鬆散、宽鬆一点,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被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组织与观察,多听少说。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精彩片段”中哪一处最精彩。

序言

语文课,是温暖的百感交集的旅程
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发生大地震后,沖向已经变成废墟的儿子所在的学校,不顾众人劝阻,坚持挖了38个小时……最终奇蹟出现了,父亲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其他14个孩子。儘管我私下里觉得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以前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很依赖于事情圆满的结局。但是后来我把结局给改了,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我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嘭”的一声巨响,发生了爆炸,这位父亲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一个孩子说:我看这位父亲真的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幺多人丧命。
还有一个孩子接着说: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这位父亲应该接受警察、消防队长的建议,他们毕竟是专业救护人员,而且他们也一直没有停止援救。
又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这位父亲有点自私,如果他有什幺意外,那幺他的妻子就成了寡妇,她已经失去了儿子,突然又失去了丈夫,会受不了的。
听到这里,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课文圆满的结局没有触动我,学生的话却让我的心一下子柔软起来,并抵达温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