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欲春宵》是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伊莉莎白·泰勒、理察·伯顿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该片于1966年6月2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教授和他的妻子发生了矛盾冲突的故事。教授和妻子宴请大学里的朋友,一对很有才华的年轻夫妇。教授和妻子发生了激烈的口角,彼此都不能说服对方。教授的妻子设下圈套,让那对年轻人无限制地痛饮狂欢,并伺机与那位年轻的丈夫调情。调情未遂就歇斯底里大发作,几乎毁了那年轻的一对。
基本介绍
-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 编剧:恩斯特.莱赫曼 爱德华.阿比尔
- 主演:伊莉莎白·泰勒,理察·伯顿
- 出品公司:Warner Home Video
- 对白语言:英语 / 拉丁语 / 西班牙语
- 中文名:灵欲春宵
- 外文名: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
- 其它译名:谁害怕维吉尼亚·沃尔夫
- 出品时间:1966年6月21日
- 製片地区:美国
- 拍摄地点:美国
- 类型:剧情
- 片长:131分钟
- 上映时间:1966年
- 主要奖项:第3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13项奥斯卡奖项提名
- 线上播放平台:百度视频
剧情简介
剧情描写教授和他的妻子发生了矛盾冲突,妻子设下圈套,请一对很有才华的年轻夫妇吃饭,并伺机与那位年轻的丈夫调情。调情未遂就歇斯底里大发作,几乎毁了那年轻的一对。影片揭示了美国社会、家庭、婚姻关係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流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虚伪和丑行,探讨了道德的标準和界限问题。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玛莎 | 伊莉莎白·泰勒 | ---- |
乔治 | 理察·伯顿 | ---- |
尼克 | 乔治·席格 | ---- |
霍妮 | 桑迪·丹尼斯 | ---- |
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
迈克·尼科尔斯 | 爱德华·阿尔比 恩斯特·莱赫曼 |
幕后花絮
- 影片揭示了美国社会、家庭、婚姻关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展现上流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虚伪和丑行,探讨了道德的标準和界限问题。影片有很浓的话剧味,但表演精湛,泰勒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 罗伯特·雷德福拒绝扮演尼克的角色。
- 桑迪·丹尼斯在影片拍摄期间怀孕,并在片场流产。
- 片中的每位演员都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提名。
- 本片是在对白中用到“Bugger”一词的首部电影。
- 片中玛莎提到的贝蒂·戴维斯的电影是1949年的《越过森林》。
- 本片是奥斯卡有史以来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所有13个奖项提名的电影,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等。
- 贝蒂·戴维斯、英格丽·褒曼、罗莎琳·拉塞尔和帕特里夏·妮尔都曾是扮演玛莎的最初人选;而扮演乔治的人选则有詹姆斯·梅森、加里·格兰特、亨利·方达、亚瑟·希尔(Arthur Hill)、杰克·莱蒙和彼德·奥图。
- 美国歌星康妮·史蒂文斯曾十分希望扮演霍妮的角色。
- 为了扮演玛莎,伊莉莎白·泰勒不惜增重30磅。
- 当玛莎开门看到拿着金鱼草的乔治,乔治说:“Flores。。。 Flores para los muertos。”这句话源自《欲望号街车》,片中卖花的女子来到布兰奇的门前说道:“flowers for the dead。”
- 影片开拍不久,曾获奥斯卡奖的摄影师Harry Stradling Sr.被哈斯克尔·韦克斯勒换下,以期美化伊莉莎白·泰勒的形象。
- 美国电影协会坚持去掉片中的台词“screw you”,以“God damn you”替代,但片中其他的粗话“screw”和“hump the hostess”则保留了下来。
- 在影片拍摄期间,伊莉莎白·泰勒和理察·伯顿骑着同样的红色脚踏车奔波于华纳的片场。
- 理察·伯顿曾在片场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妻子伊莉莎白·泰勒送给他一辆Oldsmobile Toronado豪华跑车。
- 本片编剧爱德华·阿尔比在2005年接受採访时说,当时原着作者兼本片製片人Ernest Lehman请他来改编剧本,报酬为25万美元,但完成之后,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和伯顿夫妇非常讨厌这个剧本,以至进行了大幅修改,到最后只保留了阿尔比的两句台词,阿尔比说这两句话就值25万美元真是很划算。
- 具有美国电影协会标识“18岁以下观众需要父母陪同观看”的第一部电影
幕后製作
影片揭示了美国社会、家庭、婚姻关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展现上流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虚伪和丑行,探讨了道德的标準和界限问题。影片有很浓的话剧味,但表演精湛,泰勒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获奖记录
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人员 | 结果 |
---|---|---|---|---|
1967 | 第39届 |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 | 伊莉莎白·泰勒 | 获奖 |
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 | 桑迪·丹尼斯 | 获奖 | ||
奥斯卡奖最佳摄影(黑白) | 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 获奖 | ||
奥斯卡奖最佳艺术指导(黑白) | Richard Sylbert、George James Hopkins | 获奖 | ||
奥斯卡奖最佳服装设计(黑白) | rene Sharaff | 获奖 | ||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 恩斯特·莱赫曼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 理察·伯顿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 乔治·席格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导演 | 迈克·尼科尔斯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配乐(原创) | 阿莱克斯·诺斯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 恩斯特·莱赫曼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电影剪辑 | Sam O'Steen | 提名 | ||
奥斯卡奖最佳音响 | George Groves | 提名 | ||
1967 | 第24届 | 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 伊莉莎白·泰勒 | 提名 |
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 理察·伯顿 | 提名 | ||
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 乔治·席格 | 提名 | ||
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 桑迪·丹尼斯 | 提名 | ||
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 | 恩斯特·莱赫曼 | 提名 | ||
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 | 迈克·尼科尔斯 | 提名 | ||
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 提名 | |||
1967 | 第20届 |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 | 迈克·尼科尔斯 | 获奖 |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英国男演员 | 理察·伯顿 | 获奖 | ||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英国女演员 | 伊莉莎白·泰勒 | 获奖 |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影片的改编、製作、导演和表演都堪称颠峰手笔。—《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