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功能教学法》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教学法 - 认知功能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结合起来,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规范的语料,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归纳语言规则,同时也强调在交际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选择恰当句型。书中对该教学法在语音、汉字、辞彙、语法以及语篇等各方面的套用作了详细阐述。内容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语言浅显,例证丰富,分析透彻,对使用认知功能教学法及相关教材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和具体套用指导,对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师及相关研究者也有一定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认知功能教学法
- 作者:邵菁 着 金立鑫 译
- ISBN:9787561919071
-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8-01
- 开本:16开
基本信息
认知功能教学法
版 次: 1
页 数: 158
装 帧: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语言文字>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简介
邵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中文教研部讲师,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并曾在韩国、波兰等地教授汉语。长期从事认知功能教学法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国家汉办规划教材《汉语新视界——大学汉语教程》第五册、第六册编者。国家汉办“认知功能教学法”研究项目主要承担者。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1.1 本书的研究对象
1.2 课题的提出
1.3 语言观、语言学理论及其教学法
1.4 对以往教学法的简要回顾和评价
1.4.1 翻译法——外语教学法的“鼻祖”
1.4.2 直接法——对翻译法的突破
1.4.3 听说法和视听法——直接法的衍变和发展
1.4.4 认知法——对听说法的挑战
1.4.5 功能法——突破了以语言形式体系为重的教学法,重视培养交际能力
第二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
2.1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应的语言教学法
2.2 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应的语言教学法
2.3 认知功能教学法
2.3.1 有效语料和无效语料
2.3.2 认知功能教学法中“认知”的概念
2.3.3 认知功能教学法中“功能”的概念
2.3.4 认知和功能的关係
2.3.5 认知功能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套用
3.1 声母教学
3.2 韵母教学
3.3 声调
3.4 节奏和时长
第四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套用
4.1 汉字的规则系统
4.2 汉字规则的认知
4.2.1 怎样为汉字教学提供有效语料
4.2.2 认知教学策略
4.2.3 汉字结构规则和认知教学法的契合度
第五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辞彙教学中的套用
5.1 语素、构词法的教学
5.2 辞彙搭配和辨析
第六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套用
6.1 语序的教学
6.2 虚词的教学
第七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语篇教学中的套用
7.1 语境对句子意义的选择
7.2 语境对句子功能类型的选择
……
第八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的一项教学实验
第九章 认知功能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全书小结
索引
基本原则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外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认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採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对于一些语言规则,教师不应该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积极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这一特殊个体的特点,了解其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语言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做不仅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则掌握得更牢固。
2、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语料,引导学生认知语言规则
语料的有效性是指语料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的,数量充足,并且要具有必要的功能价值。所谓针对一定的教学目的,是指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準备不同的语料。如让学生认知一个词词义的语料和让学生认知该词的语法、语用规则的语料是不一样的。所谓数量充足,是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归纳总结出语言规则的语料。所谓有必要的功能价值,是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交际价值或实用功能的语料,而不是一些学生根本就不常见或不常用的语料。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对语料进行处理,删去无效语料,增加有益于学生认知的有效语料。
3、促使输入过程认知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认知策略。为了认知特定的语言规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语料应具有相同的语言环境(包括短语环境、句子环境、语篇环境、会话环境等),以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儘快认知、形成语言规则。这一原则使用了学习过程的认知特点。
4、积极贯彻对比和归纳的方法
对比和归纳是人类认知事物差别、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认知功能教学法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这首先要求教师提供的有效语料要具有可比性,使学生比较容易认知其间的特点或差别,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语言中的规则。其次要求教师在準备有效语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原则,并使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