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作者是不详,创作年代为前11世纪至6世纪。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蒹葭
- 创作年代:前11世纪至6世纪
- 作品出处:诗经·国风·秦风
- 作者:不详
正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芦苇,又名荻。 〔苍苍〕苍翠茂盛的样子。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 〔一方〕一边,指河的对岸。
〔溯洄(sùhuí)〕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
〔从〕追寻。 〔之〕指伊人。 〔阻〕险阻。
〔溯游〕顺着河流的道路往下游走。 〔宛〕好象。
〔水中央〕河水正中之处。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晒乾。 〔湄〕水草交接之处,即岸边。 〔跻〕登高,向上攀登。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涘sì〕水边。 〔右〕迂迴弯曲。 〔沚zhĭ〕水中的沙滩。
鉴赏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人恋歌。全景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摹传神。在一个深秋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怅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洁、美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透露着一种企慕、惆怅和难言之情。因诗人明明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马瑞辰说:"在水一方,诗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则远而难至,顺而求之则近而易见,非以在水一方为喻远也。"(《毛诗传笺通释》)由此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复失而又不能忘怀的爱情的难言隐衷。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一连三章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态的描写上,既富有层次,又富有变化,层层推进:如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覆吟唱,蕴含无限深情,令人心动神摇。这首诗确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神韵飘逸的妙品!
译诗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乾。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还有一种说法说表达的是寻求知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