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诗,汉语辞彙。
拼音:yǒng shī
注音:ㄩㄥˇ ㄕㄧ
就是指吟诵。
在古代,咏诗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人们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来抒发感情。可以说诗在古代是情感宣洩的工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咏诗
- 种类:咏物诗,咏史诗等
- 拼音:yǒng shī
- 类型:诗歌
词目
咏诗
拼音
yǒng shī
注音
ㄩㄥˇ ㄕㄧ
引证解释
吟诗。
《国语·鲁语下》:“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今诗以合室,歌以咏之,度于法矣。”
汉 张衡《思玄赋》:“双材悲于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唐 杜甫《乐游园歌》: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唐 王建《寒食日看花》: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老来自喜身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宋 陆游 《晚泊松滋渡口》诗:“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苍茫自咏诗。”
咏诗种类
咏物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緻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藉以抒怀兴感的诗作。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緻描摹的同时,寄託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箇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讚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咏志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託诗人的感情。
作品赏析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作品欣赏图例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慾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社会意义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社会意义图例

“清明节不仅仅是寄託哀思的节日,在古时也是人们郊外踏青的好时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长知识,更能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可贵,怀有一颗孝顺、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