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萍诗》是南朝诗人刘绘(一说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头二句写萍的静姿,接着二句写萍的动态,之后二句写萍之柔弱可怜之态,最后二句写柔弱的浮萍因飘泊的命运终难逆料而含情依依地留连于诗人身边。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清逸。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咏萍诗
- 创作年代:南朝
-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 作者:刘绘,一说吴均
- 作品别名:咏萍
- 作品出处:《初学记》
作品原文
咏萍诗1
可怜池内萍2,葐蒀紫复青3。
巧随浪开合4,能逐水低平5。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6?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萍:浮萍,又称青萍。
- 可怜:可爱。
- 葐蒀(pén yūn):同“氛氲”,形容池中之萍繁盛。
- 浪:指水波。开合:聚散。
- 低平:犹言沉浮。
- 讵(jù):岂。
白话译文
那惹人怜爱的池中的浮萍,生长茂盛而背紫又面青。
巧妙地在波浪中开开合合,从容地在追逐水中沉升。
微小的根须无法连缀水底,叶片小得不用茎来支撑。
转徙无定而不知飘向何方,在水上留连如对人有情。
创作背景
内容上,此诗写了浮萍的姿色与动静之态,大概是诗人为表达对浮萍的同情与怜悯而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关于此诗作者,一说是刘绘,一说是吴均,一般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刘绘。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可怜池内萍,氛氲紫复青。”此诗开篇伊始便紧扣诗题,点出所咏之萍的处地: 这浮萍不是出白海滨,也不是长在江湖,而是生于池中,由于离诗人较近,这就给他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只见它迷茫一片,瀰漫于水面,青中带紫的叶子,含有几分烟气,娇柔翠嫩,令人喜爱,令人怜顾。开头这二句充满了感情,为下面的深入描写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二句承“可怜”之意而升华,刻画浮萍的动态形象:萍生水中,随着细浪的开合,它也时而升起,时而降下,水高则高,水平则平,体态优美而轻盈。这里,诗人用“巧随”、“能逐”两个词语讚美浮萍的适应性,视物为人,一片深情,言外之意似有寄託,留有想像余地。
诗人似乎觉得只描写浮萍随浪起伏的优美之态、讚扬其适应性还不够丰满,于是再平添一笔,称颂其顽强的生长能力:“微根无所缀,叶细讵须茎?”浮萍之根微细无法和他物相比,不过有一弊也必会有一利。正因萍草根微,才能“无所缀”,不受牵制,不受束缚,从水漂浮,随遇而安;但茎也容易被风吹折,而有叶无茎的浮萍却无须为此担心。“讵须”二字以反诘语气出之,表明了诗人对浮萍无茎的理解和肯定,其中的怜爱之情不难想见。这二句赏玩浮萍弊中见利,颇有辩证法观点,富于哲理性。
最后的“漂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二句在讚扬怜爱声中直抒胸臆,结束全诗:浮萍虽然生长在池中,但它终究无法改变随风漂流的自然属性,最后将浮蕩到何处,谁也难以预料。不过,眼下它还没有漂走,似有留恋不捨之情。其中,“留连如有情”五字说得很含蓄,未点明是萍对人有情而不愿漂走,还是人对萍有情而不肯离去,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清逸,表达了诗人对萍的怜爱、顾惜之情。
名家点评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人们常以萍的随水飘浮,比喻人的行蹤无定。但本诗的主旨主要落在浮萍的随遇而安、见机而作上。因此,这首诗总的基调是赞而非叹。(《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作者简介
刘绘(458年—502年),字士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勔之子,刘悛之弟,刘孝绰之父。年少聪颖,善于应对,为宾客所称道。南朝宋末为着作郎、太尉行参军,迁豫章王镇西外兵参军,以文义见重。入南朝齐,转任骠骑主簿、太子洗马,出为南康相,后任中书郎,掌诏诰。齐明帝即位,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宁朔将军,后任南东海太守。中兴元年(501年),转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才思敏捷,言吐顿挫慷慨。永明末年,京都文士皆聚集于竟陵王门下,刘绘为后进领袖。时张融言辞辩捷,周颙尤为清绮,而刘绘音采赡丽,雅有风则,时人为之语曰: “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钟嵘说他与王融“并有盛才,词美英净”,但五言诗非其所长(《诗品·卷下》)。《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诗八首,以《有所思》、《饯谢文学离夜》较好,载《乐府诗集》及《古文苑》,另外储存《为豫章王嶷乞收葬蛸子响表》(载《南齐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一》)等文二篇。《南齐书》卷四十八、《南史》卷三十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