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丸,中医方剂名。出自《苏沈良方》卷四。具有消食化气的功效。主治气疾发动,吃食过多,筑心满闷;食饱胀满,及气膨胸膈。
基本介绍
- 名称:诃子丸
- 出处:《苏沈良方》卷四
- 组成:诃子皮、木香、白豆蔻、槟榔、桂、人参、乾姜、茯苓、牵牛子、甘草
- 功用:消食化气
- 主治:气疾发动,吃食过多,筑心满闷;食饱胀满,及气膨胸膈
组成
诃子皮(洗,炮)二两,木香、白豆蔻、槟榔、桂、人参、乾姜、茯苓各二两,牵牛子(略炒)一两,甘草(粗大者,炙)一两。
用法用量
上药酒煮麵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烂嚼,茶、酒任下。
功用
消食化气。
主治
气疾发动,吃食过多,筑心满闷;食饱胀满,及气膨胸膈。
附方
名称:诃子丸
组成:诃子(去核)、白茯苓(去皮)、桃仁(去皮尖,炒)、枳壳(去瓤,锉,麸炒)、桂心(不见火)、槟榔、桔梗(炒)、白芍药、川芎(洗)、川乌(炮,去皮尖)、人参(去芦)橘红、鳖甲(淡醋煮,去裙膜,洗净,酸醋炙黄)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酒送下;热水亦得
主治:伏积注气,发则喘闷
出处:《普济方》卷三
名称:诃子丸
组成:诃子(去核)、川姜(炮)、肉豆蔻、龙骨、木香、赤石脂、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麵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以米饮送下
主治: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
出处:《普济方》卷四
名称:诃子丸
组成:槟榔八分,川芎二分,吴茱萸三分,诃子皮(蒸)三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九丸、二十丸,空心以酒送下,自七八个月服至分解
出处:《经效产宝》卷上
功用:润胎益气,令子易生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论
《苏沈良方》:“消食化气。诃子皮(洗,炮)二两,木香、白豆蔻、槟榔、桂、人参、乾姜、茯苓各二两,牵牛子(略炒)一两,甘草(粗大者,炙)一两。上酒煮麵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有气疾发动,吃食过多,筑心满闷,烂嚼,茶酒任下。陆子履学士,知蔡州平兴县,值石普南迁,子履与治行甚勤,普极德之。未几普召还,过平兴见子履,叙南行之惠,曰:“他物不足以为报,有一药方奉传。”乃此方也。云普啖物极多,常致愤闷成疾,服此辄愈。予问子履求得之,家中常合。食饱胀满,及气膨胸膈,只一服,如人手按下,极有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