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_900字

2019-08-29 13:30:05 读后感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900字

未读之前以为是偏向青春文学鸡汤文,想着似乎除了高中喜欢类似张嘉佳之类的小说之外,大学比较偏爱读历经岁月磨练的经典。

但是我错了,读完这本书,百度才知道原来作者是小有名气的财经作家,难怪书本后面章节对国企的发展和中国官商主义的分析能挺以小见大的。不过自己对商业方面兴趣不是很大,反倒是前半部分有些章节挺多都能触动到心里的柔软地方,如 谈自由与理想时,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出发,循循善导,最后告诫后人,读书人最重要的是其实应摆脱对任何外部组织的人身和物质依附,职业选择应该来自兴趣和责任。刚好最近读了胡适《容忍与自由》,感觉观点跟胡适在择业上的相似,只是胡适先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对“自由”是何,为何“自由”,如何“自由”剖析得更入木三分。在 “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事 中”,书中有句话是“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感觉这句话真真是把比如小时候读名著对长大后的影响形象写出来了。


作者也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时,我们有时可能走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当出发的目的已在半途中遗失了,剩下的激情便也成了迷路的飞矢。所以一定时刻勿忘初衷,即便路上感觉自己孤独地前行,但孤独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雅典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法国人卢梭说,恶人才孤独;德国人尼采说,孤独,你配吗?而作者写了一个故事:几千年前,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一位叫柏拉图的大哲人写过一本对话体的《理想国》,哲学家是那里的国王,知识是无上的食粮,在那个精神家园中还有一条很有趣的“法律”:一个人,哪怕他犯了死罪,但只要他还在读书,那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他就还有救。 事实上,是看在“知识”的份上,这个人还有救。

所以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你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你就绝不孤独。

很谢谢赠予此书的书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