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_14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1400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终于将费老的这本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作品艰难地看完。为什么说艰难,一是该书取自费老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为一个吃\快餐文学\长大的小青年,要直接从文字表面理解他的深层次内涵的确可谓艰难;二是该书的写作背景已然时过境迁,书中的乡土社会以及所独具的体系,早已淡出了这21世纪的视角,留下的更多是一些影子吧,无法理解一些文章的文化背景的确可谓艰难;三是该书引用或使用了许多中外学者的理论进行论述或比较,费老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使专业名词的出现不可避免,甚至有许多是费老自己定义的,理解从未出了解过的一些汉字组合的确可谓艰难。正如费老所说的,中国这一五千年来都同泥土打交道的民族,因泥土而辉煌,亦因泥土而没落。研究乡土,是解读和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展望中国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这一拥有丰富农耕文化的民族来讲,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中国人在泥土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在泥土中传承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印记。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相互交融,这种泥土性逐渐消失,由泥土性衍生的乡土环境也被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不得不承认,费老书中的一些观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当今时代新乡土社会的也不再是那个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农村里离开泥土寻找各式谋生方法的人数不胜数。没有这么多亲密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留守也就成为必然,现在的乡土社会是断层的,上世纪乡土社会的成熟大楼已经摇摇欲坠。而费老的论断没有错误,甚至具有预言式的高瞻远瞩。他眼中的\乡土社会\是正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而如今,现代社会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解体了,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的影子仍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现代中国——差序格局、道德维系、礼治秩序、血缘地缘……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正在丢失的温情脉脉的合理价值,以优化现代社会的道德真诚的生存环境。作为一个经济学人,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费老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他将乡土社会当作一个\生命体系\进行解剖,探求他的\五脏六腑\,为了了解这个\生命\,他又去参照了其他\生命\,又去找寻前人所留下的笔记。乡土社会这个生命体只要不断研究就可以不断挖掘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很多问题不是短期就可以想明白、解清楚的,这些问题牵扯到地域、人性、道德、博弈、格局等等,更何况这个乡土社会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作为一个在读研究生,看完这本书感染我的不仅仅是他的方法,更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他的那份专注。文中轻轻提过这么一个片段:\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去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于那年冬天,在山中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看到这里我是哽咽的,我哽咽因为他的不幸,我哽咽因为这个浮躁的时代,我哽咽而后深思自己接下来这两年光阴。一个大家的著作,不仅会让人肃然起敬!《乡土中国》,一本注定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用个人记忆维护下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