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读后感_19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900字
《拖延心理学》⭐️⭐️⭐️⭐️
历经拖延之苦,空定目标频频受阻,每每虚度光阴捶胸顿足。更有甚者,焦躁抑郁烦闷自责诸如此类不良心绪日日侵蚀,审视亲友,深受其害者众多。听之任之,必受其害。
魏源《海国图志》有云:师夷长技以制夷。故拜读此书,但求懂其理晓其道以制之。
(转化白话文模式 enter)
本文分为行为、心理、大脑、如何征服拖延症四个部分。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拖延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我要马上开始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a我应该早点开始的
b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
c我无法享受任何事
d我希望没人发现
4、还有时间
5、我这个人有毛病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不做
a我无法忍受了
b何必庸人自扰呢
做 ——背水一战
a我不能再坐等了
b事情还没有那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
c把它做完就好了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是不是有点熟悉?
认识拖延~
『拖延vs行为』
首先,怎么确定自己有没有拖延呢?看它是否让你烦恼不已。
拖延的原因,包括恐惧失败,完美主义,害怕失去,恐惧成功。
其中恐惧失败是一个主要原因,拖延者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他们不仅认为那件事情失败了,他们还认为自己也是个失败者。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拖延打断了表现和能力之间的等号,这意味着不管最终表现如何,自我价值感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得以维系。
完美主义是另一个主要原因,拖延者往往力求自己做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放无法实现这一要求,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利用拖延让自己从中退却。
而恐惧成功,乍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成功不是人人都追求的吗?成功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承担人们更多的期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甚至跟原来的交际圈产生隔阂。
『拖延vs心理』
读完这章,唯一的感受人的心理真是个奇怪的存在。
害怕被控制,因为无法正面对抗,所以拖延来捍卫自己的主权。享受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刺激感所以拖延。为了报复,迟迟不愿意合作所以拖延。甚至为了表现个性,敢于冲破各种规则而拖延。有些人就是无法接受自己必须面对的事实,而拖延就是他跟现实之间的一场战斗。
还有对亲近和疏远的恐惧,每个人都有自己跟别人相处的心里舒适区,太过亲近或者太过疏远都会让自己感觉不舒服,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回到自己舒服的状态,那么拖延就变成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拖延者对时间也有一个蜜汁认识。他们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感觉可以不顾后果而掌控时间。而拖延给了你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你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拖延者认为有无限的时间,无限的可能性,无限的成就,总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弥补那些延后的事情。而现实是残酷的。
『拖延vs大脑』
大脑的执行功能包含启动任务、维持注意力、抑制冲动、转换注意力、流程记忆、情绪控制、情绪控制、组织材料、自我检测、时间管理、计划。像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抑郁症焦虑症都是因为大脑某个程序出现问题。而拖延带来压力,压力对海马体的损害是无以复加的。
对于拖延症的成因,包括很多心理书籍的描述,心理问题多跟童年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态度,父母的反应等等。
『拖延vs征服之战』
首先学会判断时间,对于已经确定的事物建立[非计划日程表]为自己展示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对于额外的任务所可以占用的时间有清醒的认识。
这里我建议可以结合秋叶老师《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列举的时间清单,详细记录自己花费每一项日常事务花费的时间。这样坚持一周,就可以明显看到自己时间花费,无谓的琐事可以摒弃。书中指出,很多时候所谓的忙,只是逃避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也是拖延的一种,利用时间清单,同样可以查看你是否在逃避而假忙。
然后接受对你有益的人和事,拒绝无益的追求。用直接的态度来表明,而不是拖延来对抗。
比较神奇的事,身体也可以作为对抗拖延的盟友。正念减压、神圣停顿法、心能调整术、贝森放松技巧,大同小异,都是心无杂念,放松身体,只关注呼吸,从而使得情绪慢慢平复。
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还有充足的失眠,同样发挥作用,对拖延症(运动饮食睡眠万能的感觉,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我认为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确切的可视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给予拖延者(也就是我自己)一点奖励,让整个实现目标的过程都充满鼓励和动力,不再遥遥无期没有丝毫成就感。另外,变借口为褒奖,类似我累了我想休息,变成,那就再坚持15分钟就去休息。
克服拖延症刻不容缓,当你处于拖延带给你的痛苦之中,面对没有完成的任务,无论你走到哪儿,你都背负着拖延的债务。哪怕正在拥有的美好时光,只要想起自己那些未尽的职责,你的美好时光就会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