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2 02:17:12 读后感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读后感1200字

道理知道了那么多,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减肥的方法听了那么多,赘肉依旧不离不弃。

在健身书籍推荐的相关阅读中发现了这本书,一开始抱着科普的态度来看,看完之后,决定温和地尝试书里提倡的方法,并近期不再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来干扰视线。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想奔着书里的结论去的:减肥的秘方,到底是什么?

很简单,答案就在文末:限制糖分尤其是精制糖类的摄入,配有减肥推荐食谱。但如果你仅限于得到这个结论,很有可能会错过些什么。

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下一次听到另一个全新的减肥方法时,又迫不及待地尝试。然后回到我这篇书评开端的那句话:减肥的方法听了那么多,赘肉依旧不离不弃。

不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不经审视的减肥方法也一样。有多少方法是通过道听途说来的,没有体系,互相抵触。最常见的就是节食+运动,迈得开腿管得住嘴。能不能减肥,以热量收支来衡量。食物和运动,都有对应的卡路里数量。

还有别人减肥成功的励志故事。那么鸡血,却不能复制。

这些一套一套的,好像都没有涉及关键的问题:肥胖产生的机制。如果仅仅用“摄入的能量比消耗得多”,那就是典型的同义反复,什么都没说。

  • 为什么消耗不出去?
  • 消耗的一定就是脂肪吗?难道不能是肌肉,或者一堆水分?
  • 我们的身体,真的能指哪打哪吗?

科普书,首先可以让人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其次,把深奥的生化知识、大量前沿的研究结果,掰碎了,揉松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再给人看。

作者把什么揉碎了、通俗地表达给我们看?胰岛素和脂肪的关系。脂肪不是囤在那一动不动,而是像钱包,像活期账户,总是有进有出。但如果身体的胰岛素水平高,会限制脂肪的燃烧。可以这样理解:糖和脂肪,存在一种燃烧的竞争关系,糖多了,脂肪出不来。

允许我继续用通俗至伪科学的说法阐述,维持较低的胰岛素水平,就像改变至一种“易瘦”的体质。“体质”是国人喜闻乐见的概念,比如喝水都会胖,躺着也能瘦。

这种减肥方法易行吗?

与纯粹的节食方法比较,它更易行,因为它原则上不让人挨饿。

它也没有那么易行,因为它需要花心思。吃沙拉(举例)当然是简单,但后续的饥肠辘辘怎么解决?通过简单的烹饪实现美味需要手艺和技巧,营养而饱腹的搭配需要技巧,更毋宁说,一些便捷的、廉价的、垂手可得的食物,需要放弃。

我开始实践了第三天。我尝试了新的菜谱,如地中海沙拉。我的冰箱囤货风格开始变化,大量牛肉,鸡胸肉,干酪,柠檬,各式能生吃的蔬菜。然而大鱼大肉之后还是对白米饭有一种深切的渴望,作出改变,尤其是根深蒂固的习惯,真的不容易。

如果有书友看到这里,可以向我跟进成效。我愿意做一个吃螃蟹的人。书写得很质朴,没有上升到人生理念、生活方式的高度,却让我觉得,我可以做一次饮食上返璞归真的尝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