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_1100字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1100字
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它虽是禁锢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的京城一隅,确实五脏俱全,是一个被笼罩和隔离的天地。每每想起这个“禁”字,便叫人感到如旷野般无尽的苍凉与空荡。四百多年里,它曾作为这个泱泱大国最神圣和至高的顶点,在朱曦日复一日的沐浴和祝福下庄严肃穆着。而本书讲述的则已是日暮时分,夕阳笼罩下的紫禁城。它的坠落,它的干涸,它的苦涩,它的黯然。
电影《末代皇帝》倾向于从宣统帝溥仪的角度来叙述历史的发展,而本书的作者庄士敦作为溥仪的老师,作为他从小到大陪伴在身边的人,角度与电影大体一致。阅读的时候我常常将脑海中电影的画幕带入到文字中,使它们重合交集为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少会去考虑历史上对与错的问题,就像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年幼无知的溥仪在窄小的房屋中间第一次见到了满脸粉末的慈禧,他是空白的。那是他人生少有的自由,人们还不需要逼迫他去辨别是非和做出选择的时候。而当我一次次看到尊龙用他英俊的面庞诠释着一次又一次走入绝境的无奈、痛苦的溥仪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哀伤,是不偏向于任何人,对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哀伤。我不想也不需要去指明对错去作出判决,我只想将自己浸泡在一段特殊的故事之中,用最直观的感受去体验。
有许多人在质疑庄士敦的叙述,而我认为,每个人本身都有其所处的阶级、所生存的环境、内心的偏好、善良或是邪恶的着力点,我并非事事都赞同他的观点,但我不否认,也不反驳,我阅读,我聆听。他们才是在那个社会里挣扎的人。他们才是紫禁城里的真龙和蝼蚁,撞击着城墙,头破血流,企图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庄士敦写出这本书,我想他在离开了紫禁城之后依然是没有放弃反抗的。为了他的学生,为了他关心的这个国家,他是想要继续为其出力的。他言语的过激之处都不难理解,真想谎言与否,我非科考人员,不甚讲究,更在乎的心态和情感。他带我回了一趟百余年前,与末代皇帝打了一个照面。他带我登上了午门的城墙,去看那从正门涌进紫禁城的士兵和正在徐徐降落的落日余晖。他愤慨激昂却也不乏绅士的优雅,自知无力回天却仍怀有向往,这是我十分高兴阅读和吸收到的部分。他在中国的那些年月似乎也成为了一位亡国之臣,日沉入地平线之后,夜幕与圆月挂起,他回到自己的祖国从事着其他事业,亦像是半生的终结,传奇的节点。
史书工笔,皆是人事所为。广泛涉猎,多方面去了解,才能尽可能地探寻迷雾里的真知。本书叙述连贯,逻辑清晰,其中也有不少文学性,值得一读。没落的帝国,黄昏的紫禁城,百余年前的北京,惊天之覆变在拉开序幕。回头望去,战火的嘈杂声中,朱红色的紫禁城静默其中,舔舐着百年来内部拥挤而形成的创伤。它可以放下戒备森严的肃穆,稍稍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