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读后感_1500字
《独坐》读后感1500字
《独坐》
拜读了汪老第二本书《独坐》,与先前第一本《生活是很好玩》共同之处,汪老的文字简朴清雅,不拽架子,不逞文采,然而,字里行间流露出慈悲与温厚,读来身平静放松,熨贴温暖。不同之处,《生活是很好玩的》一书,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态度,鼓舞了我热爱生活的信心,《独坐》则让我对文章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或许,因由原生家庭的粗陋养育方式,加之从小热爱阅读,两者共同促成我时而任性执拗得不可理喻,时而随性得世事皆淡然无所谓的执拗又淡寡的矛盾重重的脾性。
喜欢文学作品者,大多感性敏感,我亦概莫能外。加之,我不通人情世故,不善专营人际,不善口语表达,因而,朋友甚少。且,在为数不多的朋友中,她们大多在生财之道上下求索,而我在文学创作之路举步维艰。平心而论除却歪门邪道,无论何种志向皆值得尊重,无有高下之分,唯有左右之别,不可厚非,不必苟同。然而,我们终究是只能交心却不能深入交流,有着鸡同鸭讲的隔膜。
因此,久之,我以阅读缓解郁积于心的苦闷和孤独,以写作为联接打开世界的方式。
写作,最初只是单纯的为了遣怀,或者整理自己如乱麻般的思绪。断断续续写了五六年,写得较多的是志愿者团体活动的新闻稿,志愿者团体活动策划书和团简介,写得最多的是小儿的成长日记(150余篇),偶尔也写一些所见所闻的感想,今年以来写的是60篇读书心得。
写的那些不成文的东西,时常为亲友称赞,有说我有作家气质的,有说可以投稿的,有称我为“才女”的。虽然,我极力以谦逊之辞婉谢之,平心而论,沾沾自喜之心是有的,更甚,心里起了涟漪,自不量力地认为,或许,文学路未尝不可一试?
然而,文学创作之路岂会如此顺遂平展?写散文?言辞粗陋欠精准!小说?欠素材情节!杂感?又恐情理欠通达怕有失公允!诗词?押韵,意境,工整难兼具。因而,空有一颗雀跃欲试之心,却时常憋挤得抓耳挠腮,也难成只言片语。
我开始反思自省,以往文章(姑且称之为文章吧),虽然时常为亲友称赞,我也相信他们说的是真心话,然而,他们皆非专业文学评论家,甚至连像我文学爱好者都称不上,其实从专业文学角度来看,借鉴意义并不太大,实在谬誉了。
我也趁闲暇时间翻阅以前文章,发现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或是华丽辞藻堆砌而成,实质内容空洞,或是措辞不公不严谨,言论失公允,难堪推敲琢磨。即便偶有出彩佳句,大多引用摘抄自他人,并非为自己原创首创。且,也时常出现断句断得任性,标点符号更是随性滥用。
自揭伤疤,鲜血淋漓疼痛难熬,所幸看到了自己部分病源,写作中的短板,从而可以端正自己的心态,开始虔诚地思考学习文学创作技巧。
以往阅读,我关注点主要放在语句是否优美,文章的思想和内容,现在阅读我也开始试着去分析其写作技巧和风格。汪老说:“作品是“流”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简而言之,贵在自然流露;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归根到底,多经历多积累;鲁迅说:“写作时使用语言,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一言蔽之曰,真实。
由此大概可以分析出,我写作水平难以提升的缘由。交际狭窄,以致无丰富素材;阅历贫瘠,以致情理欠通达;文学功底薄弱,言辞粗陋词不达意;无良师益友引导点拨,创作技巧难以精进;太过刻意追求写作技巧反而呆板僵硬得不真实、不自然;最重要的是,或许在文学创作方面我实在资质平庸,此非人力可及,因为,有时勤未必能补拙。
不过,即便文学朝圣之路荆棘丛生,道长且阻,又何妨,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便最终路的尽头,未有善果,其全心投入的甘苦过程,已然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