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读后感_1600字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1600字
看了电影之后深受触动,所以才来翻看这部同名纪实作品《为奴十二年》。应该说文字作品没有电影精彩,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文字作品的作者只是一个没有太多写作天赋的黑人而已,他写这部作品只是想如实告诉世人他的真实经历,而不是进行文学创作,所以书里既没有太多关于奴隶制深刻的论述,也没有太多精彩的片段,并不能很吸引人;二是相对于电影里那种直观表现黑奴遭遇的冲击感十足的画面,对于多数对奴隶制不够了解的读者来说,单读文字作品可能根本无法充分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所以,推荐去看同名电影《为奴十二年》。读这本书的好处是可以进一步理清故事的情节和脉络。
看了这部电影、读了这本书之后,相信你会对奴隶制,对自由都会有更直观也更深刻的理解。生而为奴隶的人虽然对自由有美好的向往,但可能不能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生而为奴隶主的人,虽然承认奴隶和他们是一个物种,但仍然把奴隶不当人而当作财产,当作牲口,而且他们认为奴隶天经地义地该受他们的支配和驱使。这些都是制度使然,环境使然,习惯使然。所以,人不是生而自由的,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这本书里美国南方黑奴的遭遇表明了这一点,中国历史由奴隶制社会发展到封建制社会的进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奴隶制中奴隶主完全剥夺奴隶的人身自由,进而全数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封建制中地主虽然不占有农民本身,但却严厉控制着农民,他们虽然也不能把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占为己有,但却最大限度地对农民的劳动成果进行剥削。当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相比于封建制进一步降低。所以,说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野蛮的时期毫不为过。
这部电影和这本文学作品的情节虽然浅显,但有几个可以发人深思的问题,值得观众和读者仔细思索。第一,自由与生命,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主人公所罗门·诺萨普被绑架并卖给奴隶制为奴后,他当然想重获自由,但自由的代价是不惜生命去反抗或者逃跑。如果是你,自由与生命,你选哪一个?诺萨普作为一个曾经享有过自由的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由。他重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来重获自由,这就是所谓“拥有自由翅膀的鸟儿是关不住的”。但其他黑奴生来就是奴隶,所以虽然对自由有向往,却没有那么强烈地要争取自由。就像帕西受尽凌辱,既没有勇气去反抗,也没有骨气去自杀一样,她选择的是生命,是苟活。生命与尊严放在一起,又该怎么抉择?别人肆意地侮辱你,践踏你的尊严。反抗吗?你可能因此而丢命。忍受吗?那人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又何在?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选择。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思考和答案。第二,当别人拿你的生命、自由去逼迫你去做显然极不正确、极不人道的事情的时候,你做还是不做?书中奴隶主埃普斯出于可鄙、变态的嫉妒心逼迫作者诺萨普鞭打无辜的女黑奴帕西,如果诺萨普不做,他就会被鞭打,甚至有性命之忧。他最初出于无奈,选择了服从,但最终他无法继续做这种极其残忍的事情,他选择了不屈从。如果是换作我们,我们又会怎么做?
故事的最后,诺萨普重获自由。但南方种植园的其他黑奴却依然生活在奴隶制无尽的黑暗之中。八年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再四年后,北方获胜,奴隶制被废除。但种族歧视在现在的美国依然存在。但就像这本书里帮助诺萨普送信,帮助他重获自由的白人巴斯对奴隶主埃普斯所讲的那样:你以为黑人天生就是愚蠢的吗?你把黑人当作牲口,但在上帝眼中,你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黑人不受奴隶制的枷锁,能够充分享受到教育,他们甚至会比白人聪明。
卢梭有言曰,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而应该是自由的,但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无数枷锁让人类变得不自由。奴隶制是枷锁,一切不公平不正义的制度都是限制人类自由的枷锁。靠内心的空灵和宁静去获得自由只是被逼无奈和自我安慰罢了,真正想挣脱人类社会的枷锁,还是要靠不懈的斗争和持续的努力,就像所罗门·诺萨普不惜生命去做的那样。与所有读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