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读后感_1100字
《生死疲劳》读后感1100字
没有比这个书名更贴合的说明了,生死疲劳,疲于生死,人生中如此多的机缘巧合,如此多的偶然和意外,一家人,几家人,几代人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在历史中翻滚,又在洪流中淹没,对于我们八零年代以后的人来说,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疯狂而颠倒的时代,血淋淋的,麻木的,混乱,危险,贫穷,愚昧,然而身在那个年代中,从出生开始,便划分了出身,加入集体公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都是固定的,不时清理一些异端分子,革命,斗争大会,大字报等等,今天的书记也许是明天被斗争的对象,是特务,是异己,是资本主义,是官僚,作风问题,臭老九。。
回归到小说本身,莫言的文字功力自是甚好,对人物,历史,细节,心理的理解和描述都是大师级,前半段看得并不好,因为描述视角还有作者语言中所附加的一些题外信息和类似一些自黑的俏皮话,看着都不太舒服,就是从西门闹,西门驴和西门牛,还有西门猪的一开头,一方面是作者不断的提及\\莫言那小子\\,\\莫言写过的一本书中写到\\等感觉没有必要的补充问题,看完了仍然觉得开篇并不好,一些俗语俚语,一些粗话,一些性描写等等,也许是和个人喜好,阅读习惯有关,西门猪后,就是千岁和蓝解放交叉作为第一视角开始,铺展开来,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大师最深沉厚重的积淀,到后面是完全沉浸在那段沉浮历史和各色人物当中,喟然长叹。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和坚持着的信念,每个人都活生生的,性格分明,阎王爷后面一句话为西门闹的数次轮回做了注释,是的,每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应带着仇恨。
最后还有一点,最近看了一些民国大师的作品,胡适,梁晓声,梁启超和一些其他人的杂文发现民国和文革这两代的大家有着极大的差别,民国大师是心怀天下兴亡,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改变中国和建设中国,目光深邃,洞察力,思想都在比较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虽书生亦可执笔挥千戟,是以称做文豪。文革后或文革中成长的作家多写实,在泥土里挣扎生长,侧重于写实小说,将几代人一生如同历史画卷铺开,荡气回肠,极有感染力。说不上哪种更好,文分千类,我更喜欢民国和古时文言的文字。小说则更喜欢上帝视角的描写,不参杂个人角色,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同样是史诗大作。关于性描写,也许更贴合真实,但并不喜欢,也不反对,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有时确实必要。文章最后有带入一个人与作品,庄梦蝶,秦腔,贾平凹作品,很久以前看过前面几段,当时还以为是黄色小说,认为是盗版的,后来就没留意过了,也许要看一下,该作者在我心里感观一直都不好
尝试做一个读书PPT看看怎样,前面不想说,后面越看感触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