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读后感_2600字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读后感2600字
以前看《奇葩说》的时候,觉得里面的黄执中、马薇薇、颜如晶都特别厉害,无论他们站在正方还是反方,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稍不注意,就会入了坑,然后跟个墙头草一样,两边倒。
有时候看新闻的时候,今天一个重量级经济学专家说,房价未来还要涨;明天,一个知名金融学家说,房地产市场未来升值空间不大,然后我就有些纳闷了,这世道,该相信谁说的?
生活中也经常会有懵逼的时候,口若悬河的销售员,跟你讲这个产品如何如何好,说的是天花烂坠,你明明感觉到他在添油加醋,有些地方不对劲,但又不知道怎么当场一针见血地反驳他。
怎么去判断别人的观点的真伪?怎么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一眼就能识别那“外表美艳的女子,实际上是个小妖精”?怎么不被外界操纵,穿透迷雾,看清事情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学会提问》这本书从批判性思维出发,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众多实例,来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提出关键问题,如何快速找到论题及论据,如何抽茧剥丝地分析和推理论据中的谬误,以及如何判定论据的效力,通过这一整套系统的思维模式,来帮助人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本书也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
本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尼尔·布朗,是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的经济学教授,也是一名作家,合著过七本书。他曾为几十所知名大学,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部、IMB、乐高、美国空军研究员等机构和公司提供过批判性思维培训,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还曾获得过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终生成就奖、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等多个荣誉头衔。
另一位是斯图尔特·基利,是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我们在获得信息时,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海绵式思维,顾名思义,如同把海绵放入水中一样,人们在进行海绵式思维时,总是喜欢把所有的信息都一股脑地吸收进来。
反映在阅读上,就是逐字逐句阅读,在书本上划线、做记号,想要试图记住所有知识点。
海绵式思维是一种“懒人型思维”,就相当于“给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省略了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取舍的过程,自己不需要冥思苦想,所以获取信息很轻松。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淘金式思维,它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浏览信息的时候,会跳跃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淘到金子”的知识点上。
它重在与关键知识进行碰撞和互动,把自己和作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与作者展开对话,并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来检视自己的怀疑,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来逐渐确认自己的判断和答案。
两种思维各有各的好处,海绵式思维能够吸收到更多的信息,了解的越多,视野越广阔,为进行复杂思考打下了基础。
淘金式思维更注重知识的深度,通过刨根问底地分析、推理、提问,让决策和判断更为理性和准确。
二、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阅读一篇文章,有时候乍看之下,讲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细细体会琢磨,可能并不十分严谨,甚至漏洞百出。
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提问,是思索的开始。
不仅要提问,而且要问对问题,那到底要问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要问,论题是什么?
就像“擒贼先擒王”一样,先要把“统领”找出来,才好深入思考,做出评论。
论题是引发讨论或争议的原点和中心点,它需要有效的论据来支撑它,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得出一个结论。
论题一般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重在描述和探讨世界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样子。
描述性论题的指示词通常有“是什么?”,“怎么样?”,“是不是?”。
比如:
设置二胎补贴政策是不是提高新生儿出生率的有效策略?
离婚率连年攀升的最大诱因是什么?
去国外留学,回国就业市场前景怎么样?
跟描述性论题不同,规定性论题更多地涉及到伦理或道德的范畴,也就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问题,这样的论题总是倾向于给出一个规定性的答案。
比如:
人工智能技术应不应该得到大面积扩展应用?
单身税、二胎生育基金应不应该落实到政策?
各大中小学老师疯狂开课外补习班的现象应不应该杜绝?
简单来讲,描述性论题讲的是“世界是什么样”,而规定性论题讲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一般来讲,看文章的标题和第一段话,就能大概知道论题是什么了。
知道了论题之后,只是知道作者抛出了一个话题,那么对于这个话题,作者到底持有什么看法,那就要看结论了。
通过搜索文章中表示结论的指示词,比如“因此”、“所以”、“由此可以断定”等等,然后再看最后一段,就基本能够确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或者也可以直接从结论中,推导出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比如,一篇文章的结论是“没有爱了要离婚”,那么就大致知道,这篇文章的论题是“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
三、是否有充足有效的证据来支持结论?
知道了论题和结论之后,还要问:“论据是什么?是否足够有效可靠?”
一个人能否说服别人,能否把自己的思想种在别人的脑子里,就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够拿出足够有效的论据。
一般来讲,证明结论的论据有研究报告、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的意见、个人真实经历、生活实例、当事人证词等等。
想要不被别人“忽悠”,就要像拿着显微镜一样,仔细审视作者给出的论据。正所谓“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那么如何分辨论据呢?什么样的论据最为可靠呢?
首先,要看论据的关键词和短语是否清晰明确,有无歧义。越是抽象,含糊不清的词语,越是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越是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就越是要注意。
比如:
“平等”这个词显得有些抽象,如果说“获得相同的晋升机会”那就更具体。
再比如:
“立马见效”是多久见效?第二天?还是一小时后见效?
其次,要看推理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谬误,一些蒙混过关的小伎俩,比如偷换概念、不评论事件却进行人身攻击、诉诸可疑的权威、过于追求完美、以偏概全、乱扣帽子、转移话题等等。
一旦发现证据出现谬误漏洞,就需要对结论保持警戒心。
一般来讲,论据的素材的覆盖率越大越广、越具备多样性、越有随机性、越精确,那么论据的可靠度就越高。
批判性思维就是能够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判断和决策时,不草率,不盲从,不受偏见和主观情感的影响,不被没有事实依据的“空中楼阁”式的信息所左右,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