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_1000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0字
因爱而生
—我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的顺序是这样的:先看了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接着读了原著,然后又看了1948年琼·芳登主演的老电影,百感交集。
对比两部电影和原著,最喜欢老徐这个版本。非常忠于原著,完美演绎了原著,我相信茨威格看到也会喜出望外的。
背景。原著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奥地利,老徐把她放到了风雨飘摇的民国,竟严丝合缝,毫无违和感。
演员。风流多情的才子作家,细细瘦瘦的十三岁少女,清秀的女学生,鲜艳的交际花,极符合原著中的人物。
旁白。老徐读的信几乎和原著一字不差。
细节。衣服上的补丁,作家那些精美的书,每年作家生日时插着一束白玫瑰的花瓶,小徐老徐到位的眼神......
电影把原著精准的视觉化了,感谢老徐。
相比老徐,琼·芳登的这一版要减不少分了。
首先对原著的改变尺度较大。作家改为音乐家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改编成了天真的少女默默地爱上了处处留情的音乐家,经过了一段浪漫的恋爱,分开后为生活所迫嫁人,当再次见到他时,决定为了他离婚,在她病死后,以丈夫带人抓走了情敌结束,这个剧情就有点俗了,有点像琼瑶片了。剧情变化太大,细节也就无从比较了。琼·芳登虽美,可是31岁的她从13岁演到近30岁就有点别扭了。讲真,演13岁的小女孩的确看起来太老了。
高尔基曾评价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了解和文字的准确让我膜拜。
这个用生命去爱的女人,在爱人面前如此卑微,患得患失。
一生之中和他相遇了三次,她十三岁时,他眼中的她是个孩子;她十八岁时,他眼中的她是个美少女;她二十八岁时,他眼中的她是朵艳丽的交际花。
每一次,于他,都是第一次相遇。
每一次,于她,都是生命中期待已久的重逢。
她爱他的英俊,他的才华,还有对每一个女人的他的深情。哪怕他从未曾爱过她,从不曾记得她,她还是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去爱他,只要他一声召唤,一个眼神,就立刻义无反顾地奔向他。没有一句怨言,对他绝不吐露一个字让他为难,不给他添一点点麻烦。
爱他,是她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她能握住的只是他从不曾知道的他们的孩子,孩子死了,她也就再也不能存活了。
她可怜吗?若你至今未曾爱过,请不要这么说。说不定她还觉得你可怜呐。她傻吗?若你至今未曾这么执着过,说不定她会在一旁冷笑吧。
她的一生为爱而绽放,为无法拥有爱而凋落。
大师经典,果然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