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_16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600字
花了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全篇。整本书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前对水浒的理解。前半段读来快意恩仇豪气干云,后半段百将聚义意气风发,终了这本史诗般的英雄巨著,在我读到最后只剩四个字:英雄无奈。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任你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还是江湖棍棒无敌的员外,皆在人生种种境遇前束手无策。林冲被两个狱卒折磨的死去活来,卢俊义被管家陷害的家破人散。杨志,武松,朱仝,黄信,柴进等等这些人都如此。他们不是赵家人,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中,不会是游戏的主导者,更不是游戏的编写者,就算你是天罡下界。
引起我深入思考的有两点:
1.对于宋江认知的颠覆
宋江,郓城县小吏,黑短身材,孝义双全,名满天下。以前一直认为宋江是一个糟糕到极点的领导,起码在人民大众中的普遍看法是这样。他手无缚鸡之力,遇事哭哭啼啼,却号令群雄,排名天罡第一。他全然不顾兄弟反对,千方百计诏安从良,放弃逍遥快活的桃源式的生活,带手下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最后直接导致梁山好汉一个个手足失散,英雄凋敝。
但在读过原著之后,我反而理解了宋江(但并不原谅)。一百零八将看似个个精明强悍,又有多少是有勇无谋匹夫之勇之徒。梁山泊生活看似世外桃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快活无比。但能否偏安一隅却有很大的问题。
其一梁山是否可以靠山下打劫黑店谋财,自给自足养活上万兵马活动。其二梁山内部并非钢板一块。从开始鲁达对李忠的态度,到朱仝对李逵的厮杀,再到项充李衮等步军对马军的态度都可以看出倪端。其三,梁山体系内部的复杂性是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否可以长久正常运行下去。有林冲杨志武二郎等被朝廷一步步逼上梁山的好汉,有秦明呼延灼关胜等被诱上梁山的军官,有卢俊义李应被设计赚上梁山的豪强,有周通李俊等投奔梁山的强人。成分复杂,追求不一,日久如何能保证不生变故。其四,梁山是否可以一直抵抗住朝廷和之后大金国的进攻,我实在不能想象四五十岁的林冲武松如何上阵杀敌。如果他们老了,一百零八的排位如何洗牌。
宋江作为一个传统儒家思想优秀继承者,很好的发扬了他的入世理念。忠君爱国,仁义守信(他并不是一个伪君子)。恪守自己的道德,为人忠厚胸怀宽广也会做人情。所以他可以服众,坐第一把交椅。这样一个人,不同于草莽好汉,他会找机会尽忠报国,他会为梁山泊找出路。而诏安就是实现抱负保全梁山好汉的唯一一条路。然而,这条路。。。
全书最让我心痛不已的是这一段:
在小说最后宋江饮毒了酒招李逵来。宋江便道:“贤弟不知,我听得朝廷差人赍药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
李逵是一个简单的人一个只忠于自己理想价值体系的人,而有情有义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宋公明就是这个体系的化身。可惜宋公明是一个也是一个只忠于自己理想的人。彼时兄弟分散,兵马不在,两个忠于理想的人,必定有一个人理想破灭。于是李逵被宋江下药,所以我理解但也不原谅宋江。
2.对少不看水浒的理解
作为九零后,可以说是伴随央视98版水浒传电视剧长大的。对于其中的情节武打场面堪称经典,年少时看的热血沸腾。每个男孩心中都有这样的英雄情节,然而原著远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么简单。原著要比电视剧更加残酷,开膛挖心,刮人凌迟,更有的是杀人于无形的伎俩,置人于万劫不复权谋。水浒传作为古代最杰出的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远不是兄弟义气可以概括的,它能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从宋江一步步架空晁盖,到书中比比皆是的贿赂(贿赂高俅贿赂狱卒贿赂老鸨贿赂宿太尉贿赂李师师),简直是在讲从古到今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年少由于眼见经历的局限只能看到兄弟义气,学了这些无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就算你英雄纵横天下,不懂的这些规则,也也不过是梁山上的军师~~终究无(吴)用。
最后,还是想说这样一本巨著里的好多好多细节没有能力吃透,诸如各诗中的历史典故等,待以后功底再长之后再来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