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精神的故乡》读后感_1900字

2019-08-17 21:55:47 读后感

《精神的故乡》读后感1900字

全书130几页21章,每一章都是一篇哲理散文,很短,读来犹如一股清风拂过,没有什么可以令人醍醐灌顶的大道理,却是让我在被世俗淹没的生活中重新拾起被遗忘许久的灵魂。
形散而神不散,21篇散文全都围绕着“精神”这一主题展开,层层深入,直达灵魂深处。书的开篇便提到,全书实际谈论了两个问题:一是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二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及追求的途径,包括: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自我;幸福与爱;真善美和创造。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心灵?其实,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成人世界里常常在茶余饭后之后思考的问题。
灵魂是一个游子,是与肉体不一样的存在。你的痛苦、忧伤、喜怒哀乐,乃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源自于灵魂,而具体表象的的物质生活都来自于肉体。
说完灵魂与肉体的差异,便来阐释灵魂在人生中的意义。精神世界迥异的两个人,灵魂最终抵达的故乡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原因便是书中所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
正如,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是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还是活着。我想这说的便是灵魂的力量吧。坐拥万贯家产的人,内心并非是幸福满足的。相反,居陋室,食白粥的人,内心并非是苦不堪言的。财富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有些东西是金钱远远买不到的,财富仅仅只能带来一时的快乐。有的人将物质生活放在人生第一位,吃要吃山珍海味,穿要穿大牌限量,住要住别墅豪宅。而有的人却是将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吃粗茶淡饭,穿破衣麻布,还是居陋室,只要心有所爱,一切外在的繁华与简单并不为其所动,吃饱穿暖,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即可。因此,要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快乐,唯有回到灵魂深处寻找。
然而,物质生活贫穷,精神世界匮乏,那就悲哀了!
因此,你可以身居陋室,但心不可没有“鸿鹄之志”。
不要说灵魂、精神虚无缥缈,仿佛遥不可及。“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泰戈尔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宾逊漂流记》,远处的河岸和对岸辽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
精神世界犹如空气,无论你是富有或贫穷,空气、乃至大自然美好的馈赠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主要在于你是否愿意去探求。
说完灵魂于人类的重要性,接下来便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探求内心深处的世界。
首先,是要有信仰,用真诚和诚实去追寻信仰。其次,是寻求智慧之光,智慧与聪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境界。寻求智慧,势必要回到小孩子的样式,因为只有孩子的单纯才能让我们丢掉偏见和利欲的有色眼镜,不以无知为耻,看到世界最真实的面貌。
回到真实,成为自己,你是你,你来自于这个世界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不是任何外在的财产、名声所能替代,而检验自己的方式便是独处的充实。
独处时的自己,是真正的与灵魂的对话。无法忍受独处,便是无法忍受自己,灵魂仿佛从未有过栖息之地,更不用说灵魂的深度。
因此,我常说,在我还未找到自己时,是绝对不会轻易接受另一个未知的灵魂。“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灵魂是我们通向幸福彼岸的唯一一把钥匙。尽管此时还未找到这把钥匙,但我们要有一颗爱人的心,拥有爱人的能力比被爱更令人感到幸福。其次,一个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是不幸,而是无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最后,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困难并非是没有益处的,它无情地将我们从世俗世界中拖拽出来,回归自己,给了我们一个找到真实的机会。
人类最终的追求终归归结到“真善美”这三个抽象而美丽的词汇中来,真是一切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善是一切善良的道德活动,美是一切情感追求的艺术活动。人类的初始是自然的产物,对真善美的追求必然要回到人类最初的孕育者——土地,“如果大地上不是万象纷呈,万物变易,我们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兴趣和必要?如果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又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可能和信心?如果不曾领略土地化育和接纳万物的宽阔胸怀,我们如何懂得什么是善良、仁慈和坚忍?如果没有欣赏过大地上山川和落日的壮丽,倾听过树林里的寂静和风声,我们对美会有什么真切的感受?”一连串的反问句,不仅引起人类的反思,记不清有多久,不曾为大自然的真善美而驻足停留。
而改变自己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拾起落满灰尘的书,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我们是大自然的创造物,而我们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创造的活着。遵从内心的诉求,摒弃外在的利益诉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