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_1600字

2019-08-17 11:20:17 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600字

从艺术层面上说,选中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将时代的变换与自己的生活变迁结合到一起,往往能将时代变换表现的很细致、真切。电影《阿甘正传》、《霸王别姬》都是这种表现手法,本书同样如此。本书从日本战败一直到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后失去的二十年,作者在一次次时代变迁中反复在社会与学校中出入,这种横向移动让作者既在局中、又在局外,所以作者对1940年体制在时代浮沉下的所思所想格外深刻。很多人都有一个顾虑,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太像当初日本经济的发展了,同样的政府强干预,同样的依靠劳动力、低汇率的低成本优势对发达国家发起冲锋,同样的房价高涨,所以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同样的在泡沫破灭后一蹶不振?日本虽然战败后被美国托管,但最终日本的经济却依然保留着本土的特色,也就是1940年体制——政府强干预的计划经济。这种经济的好处,是善于把人们团结到一起进行大建设,所以你能看到战后的日本、德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都依赖这种体制完成过经济突飞猛进的跃迁。但同样,这种体制也有他的缺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大、集中意味着不够灵活,相较于市场自由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不擅长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更多依赖于政府的强制性权力。当组织一些大型集体运动时,政府得心应手。但是想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却非政府所长。所以这种体制更擅长于大型、标准化、不需要创新的领域。此外,既然人民向政府让渡了部分自有,作为代价政府往往会提供更多的安全、稳定。所以这种体制下,往往盛行从育小到养老的一条龙服务。这样的好处是把人民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或者换个说法,人民的生活更依赖于政府,离不开政府,而且政府可以更有规划的培养需要的标准化人才,人民生活也更有保障。但问题就是,政府的负担会很重,而且与传统的勤劳致富、适者生存相悖离。所以当经济发展停滞时,这种问题就会爆发出来。说完了体制,再来说一说日本那场泡沫。很多人觉得那场泡沫是日本经济衰落的直接原因,并且阴谋论的觉得是美国对日本的制裁。但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不是如此。那场泡沫只是日本经济衰落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日本泡沫的形成于日本的经济改革。改革前,日本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的借款,权益投资严重不足,企业的财务负担很重,而且由于银行对风险的把控,迫切需要资金的企业可能因为贷不到款而无力发展,反而一些现金流状况很好的企业能贷到大量款项(今天的我国何其相似)。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日本进行了经济改革,于是就像星星之火,一下点燃了人们权益投资的热情。企业很轻松就以很便宜的价格获得了远超出自己需要的资金,然后企业蒙蔽了。这钱该怎么用?开始只是存到银行赚点利差,后来开始炒股票、炒房子、炒艺术品,资金的不断循环,泡沫越吹越大。直到泡沫膨胀到那么一天,人们发现,企业资金操作比踏踏实实创造利润赚钱,搞资本投机轻轻松松赚到的钱是努力工作几辈子也赚不来的,于是泡沫吹到了最高潮,人们陷入了一场病态的狂欢。那么日本经济衰落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没有赶上时代,失去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很朴素是不是。但道理就这么简单。自然科学的道理一直在推陈出新,但社会科学的道理其实一直万变不离其宗。日本的经济依然停留在工业阶段,他们将精密加工做到了极致,却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与生产;日本的企业模式更善于垂直一体化的经营,而不适应这个扁平分工的时代,更具体来讲,就是日本没有抓住生产阶段的高附加值阶段然后将低附加值阶段承包出去降低承包。最后说说保守主义。在中国我们听惯了革命,可能保守这个词比较不讨喜。其实换个中国本土化的名称,它在中国早就存在了两千多年——黄老道家。保守主义其实就代表着遵循事物自己运行的规则,少加干预,让事物自发发展。只在事物因为人力的干扰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再拨乱反正。人们其实一直有个误区,觉得经济停滞,一定是事物出了问题,所以要革命,要拼命干预。其实经济真的需要的是,恢复它本来的样子,放任自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