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遇见》读后感_3500字

2019-09-19 18:03:12 读后感

《遇见》读后感3500字

阅读就像旅行,书就像晴空的太阳、草原上的风、山林中的雨雾……你见过这世间的风景越多,就越能体会眼前看到的风景对你的吸引力。

——题记

读商业类的书,帮我们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
读思想类的书,帮我们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
读工具类的书,帮我们了解某些词句的定义。
读武侠、枪战、间谍加爱情的书,是让我们去经历不同的人生。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不论读什么,总有所获。


回过头来说,关于阅读的话题很多,上篇文章简单表达了我的一些认识,这篇文章,我重点分享一下读书的三个阶段和读书工具的选择。


首先,说一下读书三阶段!


从偶尔读书到把读书变成日常习惯,再到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自然发展过程。


在我看来,要想系统的通过读书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泛到专,再到全,这三个阶段是任何一个想要通过读书打造全面知识体系的人所需要经历的。


第一阶段:培养读书的习惯

目标:培养读书习惯,通过泛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阅读量:30—50本

时长:1年


无论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还没有读书的习惯,或者对读书这件事情没有浓厚兴趣,我建议你先花一些时间来培养读书的习惯。


在这个阶段,最好不要读一些晦涩难懂的书,也不要读知识性太强的书,因为这很可能会让你对读书产生畏惧的情绪,更不要读一些所谓“成功学”的书,它们会让你变得浮躁而急功近利,最好选择一些离自己生活比较近的、通俗易通,要么能够陶冶情操,要么可以带来一些思想启发的书。


这个阶段,除了培养读书的习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己判断“优秀”书籍的能力,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


这里想要提醒一下初读者容易犯的2个错误:第一,数量至上。在泛读阶段,给自己设定数量上的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若虚荣心能够促进我们阅读,那它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过了泛读阶段,还去追求所谓的数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依赖书单或者他人推荐。关于这一点我的观点是,刚开始读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些书单和推荐,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便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挑书的能力,因为我认为能否从海量书籍中选出优质的并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是成熟阅读者的标志,这是一种需要花时间去试错才能培养出的能力,这种能力十分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思想成长的速度。


当然,如果你已经有了读书的习惯,那么可以直接进入读书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专注你的那个“点”

目标: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开始思考

阅读量:10—20本

时长:半年


我们始终要记住,读书除了陶冶情操,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消遣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全面而又理性的世界观,以及更清晰的自我认知。然而,任何知识结构的搭建都是从一个点开始,继而深入而又全面地去研究一个知识领域。


经过半年到1年时间的泛读后,将有几个明显的改变和收获:第一,读书不再是件恐惧或头痛的事情,开始享受阅读给你带来的快乐;第二,读书的速度有所上升,而且选择好书的能力大大提高;第三,找到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读书的第二阶段,开始专注自己感兴趣的那个“点”。


在开始某个领域的深入阅读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代表性人物。然后找出所有相关的普及型读物,由浅入深地进行全面阅读,了解这个领域中代表性人物的核心观点。


然而,仅仅了解这个领域的核心理论和观点是不够的。阅读的过程是知识输入的过程,然而知识若不通过思考内化成自己的见解和智慧的话,它永远只是别人的。


唯有思考,才能把别人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并成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我的建议是,在进行了广泛和大量的阅读之后,可以尝试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输出自己的思考结果。


第三阶段:打造全面的知识体系


当对一个领域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之后,便可以开始进一步的知识拓展与积累。一般来说,知识结构的打造需要注意2个关键点:第一,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第二,以知识本身的网络为指引。


一个真正热爱知识的人必定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因为好奇心是推动人类在知识领域不断进步和探索的重要动力,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弗朗西斯培根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都会引发更多关于世界的疑问,我们通过读书来努力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知识也会以这种方式被串联起来让我们对整个世界形成更系统和全面的认知。


也就是说,知识结构的打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愚昧,对世界以及自身的认知会越来越深刻,也会因此活得更加明白和洒脱。


说完了读书三阶段,下面重点谈谈阅读工具的选择,这也是一位书友比较有疑问的地方。


坦诚说,现在大家读书,有三种方式。要么是拿着手机读,要么是捧着纸质书读,要么是拿着kindle或ipad,到底是哪个好些,没有绝对的标准,三者各有利弊,这因人因情况而异!


如果说,你时间比较自由,能够有大把的时间用来阅读,又喜欢纸质书的那份韵味,那么,又何必丢弃这份难得的美好而选择冷冰冰的电子手机呢?


试想,在冗长的冬日午后围炉读书,这样的时候可以读读《呼啸山庄》或《简·爱》;在一个微雨的早晨或者月白风清的夜晚,沏上一杯清茶,翻开《瓦尔登湖》,让自己浮躁的心沉淀下来,进入一种遁世者向往的天籁境界之中。


或者百无聊赖时阅读一本心灵随笔,翻看一部精彩的摄影或漫画书,那时,麻木委顿的情感会变得柔软丰富,呆板空泛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


阅读能把周遭的一切喧嚣都挡在心门之外,思绪会抵达一种愉悦而澄明的境界,心被至真至美的语言的甘泉浸润濡染,而源于文字的活水会荡涤我们心里的尘埃。


愿闻书墨香气深,

执卷相看两不厌。


如果说你没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又不想让自己被世俗所淹没,想通过阅读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世界,那么,我建议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阅读。


比如说,上班坐地铁和公交的时间,吃饭的时间(我经常在大学这样干,现在也是)、等人的时间、早晨起床的时间、晚上临睡前半小时等,只要想读,我相信你总会抽出时间的,关键在于你想要阅读的意向有多强烈。


其实,我们常感叹时间都去哪了,殊不知,很多的碎片化时间,都被我们无形中浪费掉了,与其这样,倒不如拿来读书。而且,每天读一点儿,日积月累,所带给你的改变也是无可限量的。


随便举个例子,就拿我来说。现在读书,最常用也最喜欢的就是微信读书,因为工作忙,我没有多少大把时光去阅读,只能抽时间读,虽然刚入手了一部kindle,但毕竟是用微信读书习惯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微信读书APP都是在我的手机界面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便于随时打开阅读,事实证明,我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说到这,有必要给大家说明一下,尤其是曾经给我点赞、关注我的书友们,真的感谢你们的欣赏,让我的文字能够遇见更多人,这是我的荣幸!


不过,我打开微信读书就是读书的,所以,很少去给别人点赞和回关,倒不是清高,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不太关注这些外在东西,不想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


当然,如果看到好的文章,我也是忍不住要点赞和转推的,毕竟,好的东西都深受大家喜爱,分享也是自然而然。


说这些,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不要因为点赞而忘了我们来微信读书的目的,也不要因为点赞而影响了自己读书的好心情,总之一句话,点不点赞不重要,多读书才是根本。


一般来说,以我现在的情况,以微信读书为先,其次是蜗牛读书,再然后是kindle。纸质书的存在,是有两个目的。一是某些书我用手机看完了,觉得还需要再读,就会买来纸质书。二是,我想读的书在手机上没有资源,就会直接去买纸质书一读为快。


另外,就是有一个共性问题,很多书友有问到,就是读电子书时间长了眼累怎么办?


我的看法就是,读的时间长了,就换换脑子,听听歌,看看电影,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


读书本是赏心悦目之事,切记不要去勉强自己,也不要做痛苦的坚持,也不需要假装自己多爱读书,随心而读,就是最好的状态!


总而言之,选什么阅读工具不是重要的,用什么方式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真正地去投入到书的世界中,真正的读有所获,这才是最关键的。

明朝才子袁宏道说过:“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故有人以弈为寄,有人以技为寄,有人以文为寄。”在我的生命中,我以读书为寄并快乐着,希望你也是如此!


~2019年2月10日18:44曦月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