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700字

2019-09-24 21:41:21 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700字

撒哈拉的故事 | 我从风花雪月来
心若居无定所,
那就继续流浪。
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她是一个游历世间的旅人,更贴切的讲,应该叫做「浪子」。
读《撒哈拉的故事》,发现三毛的文字,没有浓浓的烟火气。它或许不优美,但足够朴实,或许不华丽,但十分自然,纯粹。
它就像天然去雕饰,其本质才是最高级的东西。
1974年4月,三毛去了撒哈拉。在那里等待她的是一个爱她入骨的男人——荷西。那一年也是《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的缘起。
写的都是她们在大漠里的真实经历,两个灵魂在这片贫瘠的沙漠里相依相守,安贫乐道。
他们的婚礼可能是现实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婚礼,直到前一天,两人才知道他们即将结婚。
这位可爱的新郎,在下班之后急急忙忙去赴自己婚礼的约。
当然,一切从简。
三毛说: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
她认为: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虽然她对婚姻的态度不怎么乐观,但幸运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
这个女人有个不羁的灵魂,荷西亦是如此。如果真有天作之合,他们肯定算得上一对。
在撒哈拉,三毛将有限的食材做的有滋有味,而他这个西班牙丈夫却常常吃的一头雾水。
他们开着车在沙漠里找化石,三毛还成了撒哈拉威人的半个医生,他们和邻里关系很好,以至于这些邻居常常对她家洗劫一空。
由于日子过得紧凑,他们会想法子抓鱼来卖,节衣缩食,自己动手将租来的房屋打造成了撒哈拉的桃花源。
对于沙漠的风俗,他们接受,但不苟同。
撒哈拉威人以肥为美,女人十岁左右就会结婚,婚礼上新人甚至要将对方打个半死才叫完美。
由于沙漠的环境所致,很多撒哈拉威人洗澡的频率是三到四年,甚至更久。三毛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她偷看别人洗澡,还差点闹出危险。
她遇到了感情被骗的店工沙仑。
单纯的沙仑对爱的寻求就像是飞蛾扑火,也许这个男人早已明白事实,可飞蛾扑火的时候,应该是幸福的吧?
三毛用相机记录沙漠,记录美丽的面孔,可在知识严重匮乏的大漠,很多人认为相机就是摄取人魂魄的恶魔,他们甚至都没见过镜子。
在沙巴军曹里,她记录了一个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军人。生死关头,军曹牺牲自己,救活了一群跟他苦大仇深的撒哈拉威人的孩子。
在哑奴里,她写了黑人奴隶被当作猪狗一样的悲惨命运。
讽刺的是:他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
人类的文明伴随着罪恶!
而哭泣的骆驼揭露了政治与人性的黑暗。
一个民族,其固有的思想体制害死了一批又一批人。不同信仰者死,追求解放与自由者死。民族成长的养料,是革命者的鲜血与身躯。这代价太过沉重。
人人罪大恶极,人人却事不关己……
《撒哈拉的故事》有悲伤、有欢喜、有幸福、也有水深火热。
无论发生什么,撒哈拉却一直安静。
三毛与荷西追求放荡不羁,追求自由自在的灵魂与精神文明。在一个在极度贫瘠的地方,他们把日子过成了诗,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承受力。
他们无疑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旅人。
你可以背包去往想去的地方,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可以记录不同的故事,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本领,人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活下去。
你可以追求自由,但必须有物质承载这自由。
亲人也好、朋友也罢,没有人有义务去给你的梦想买单。
有多大的能力,走多远的江湖。
而且永远不要忘了:生命的本质是交换。
选择也是放弃,三毛选择了大漠孤烟,也就放弃了台湾的风花雪月。
选择也是承受,既然烈日风暴,就要安贫乐道。
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那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
三毛说:人,生来被分到的阶级很难再摆脱的。我的家,对撒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是必要的,而我,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的跟以前一样 。慢慢地,我又步回过去的我了,也就是说,我又开始风华雪月起来。
而一个追求真正精神自由的人:她从风花雪月来,亦往风花雪月去。
作者 | 冀鑫:一个简单的文字人
微信 | Jxy1175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