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天龙八部(全五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_1200字

2019-08-29 14:23:25 读后感

《天龙八部(全五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1200字

小时候看TVB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电视剧,一直不明书名和剧情有啥关系,只知该剧片头一出来即是八个画像,大概即是天龙八部,和书中人物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一点疑惑就是作者对萧远山和慕容博的结局处理。这两大高手,一个深陷深仇大恨而杀人如麻,一个做着复国大梦而不择手段,为什么能够一下子就看破红尘而皈依佛门?我们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处理是否显得牵强?
在看过几遍原著和接触佛法之后,这些疑问都不存在了。天龙八部乃佛教中的护法神,代表了欲界中的八种众生,作者大概是以此譬喻书中的众生相。实际上,人世间纷繁复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佛所说的饿鬼,地狱,天神乃至净土都在人间。孤苦无依、衣衫褴缕即是饿鬼;雷嗔电怒、作恶多端即是地狱;聪明正直,常思为善即是天神;慈悲济世、不染一尘即是净土。因此,谁说天龙八部不在人间呢?
至于萧远山和慕容博的结局亦可理解。佛家修行素有顿悟和渐修之别,宿根深厚之人往往能在一顷之间打破玄关。如六祖惠能大师不识文字,只听得《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这样的例子在宗门公案中不少。若识得本心,当下即入觉海,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却来观世间,犹梦中事」,诚如书中的一句话:「圣贤畜生,一视同仁;恩怨荣辱,俱归尘土。」
该书洵为悲剧,种种爱恨情仇似乎都无法调和。最典型莫过萧峰,生在契丹,却长于大宋,自然是渴望两方无杀戮,可是个人的力量始终无法与时代抗衡。私意以为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里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萧峰最好的注脚:「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个人太优秀了、太特立独行了,就容易遭到群体的迫害,群体是最残忍的,个人比较好,群体比个人不是更好就是更坏,群体比个人极端得多。所以,优秀的个人如果优秀得过分,就得准备付出惨痛的代价给群体,作为『冒犯费。』」萧峰优秀得过分了,所以最后他死了,以死换来的「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却得不到应有的褒扬,甚至依然被误解,宋廷只当他是被歼灭的辽国南院大王,辽国将之视为叛徒。他生是个人矛盾性地生,死是世间误解性的死,生死两成悲。关于萧峰的死,有人觉得不可理解,认为萧峰完全不必要自杀,因为耶律洪基已撤兵。这个观点完全是以市侩的功利主义心理来解读,实在难以令人苟同。萧峰阻止了一场战争,可是却背叛了他的民族,因之无法再独立于苍茫天地间。大义凛然的人总是将其价值观看得比性命还重要。
全书充满了荒谬主义(Absurdus)的味道,书中主要人物都是荒谬性地存在,人物的命运轨迹总是被预料之外的事实打得零乱不堪。陈世襄先生曾对《天龙八部》评价说:「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可谓是一针见血。种种仇恨,种种矛盾永远剪不断理还乱,唯有佛法之超脱方能拯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