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读后感_1200字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读后感1200字
分析得相当透彻
可是,如果时间有富余,又无法被愉快地消耗掉,那便是彻头彻尾的——无聊。
高付出高回报:称之为“正事”。•低付出低回报:称之为“消遣”。•高付出低回报:称之为“倒霉”。•低付出高回报:称之为“幸运”。
当一个人既不愿意为“正事”付出太多,又嫌弃“消遣”回报太少时,一种困惑、迷茫、犹疑、不悦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称之为——无聊。
但事实上,人似乎天生回避选择。因为当人可以自主选择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要自己为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有些人会用消遣来代替正事。消遣的时候有事可做是不无聊的,但等到消遣完正事一点未动,deadline又近了一步,此刻积蓄已久的无聊感裹挟着愧疚感如开闸放水奔腾而下,我们称之为——拖延症。
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痛苦和无聊。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人生的智慧 第2章》叔本华
当一个人在智力范围内活动时,很少会有无聊感,但当工作需要的智力远远低于劳动者的智力时,无聊感就爆发了
感官和情绪如烟花一样,一瞬间被激发,一瞬间消逝,干脆利落;但精神享受和思考,像樟脑丸,绵延不断持续许久,在你的回忆中留下淡淡的味道。
柏拉图认为木匠制造“床”时,脑中就有一张“床”,制造床的过程就是“模仿”这张床的过程,无论木匠的制造技术有多高超,他都无法完美复制出那张床,最多只能“接近”。他把木匠脑中那张床的范本称为“理式”。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
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我不认同长辈们,但我可以理解他们。理解他们以后,所有的不认同,就仅仅是不认同。因为理解,不会有愤怒,不会有怨恨,不会有剑拔弩张的气氛。我的人生,始终会按照我的意愿去做,但是我一样谢谢你对我的好意,并到此为止——这是我的同理心。
如果儿媳妇生不了儿子,这不仅仅是她个人接“香火任务”的失败,更是把你作为婆婆几十年的努力和幸运(有儿子)一笔勾销。
如果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去做一个“随便”的人,那一个个“随便”会让人在漫不经心中流失其独特的个人特质,成为芸芸众生中面目模糊的剪影。
一个稳定的三观才能给人以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重整偏见的能力;给人以理性认知世界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风倒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人在每一次独立思考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独特,是“有趣”的起跑线。
人生中的陪伴都是一时的,只有分别是永恒的。热闹是一时的,只有孤独是永恒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