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_3000字

2019-09-14 17:28:47 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3000字

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当下小说家的作品,后来看简介才知道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电影《革命之路》的原著者,立即肃然起敬。《革命之路》当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好莱坞选择由当年《泰坦尼克号》的男女主角二次合作,可见好莱坞对该片倾注了相当大的热情(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阵容可谓强大)。不过,《革命之路》虽然在1961年即出版,却时隔47年后才被改编为好莱坞电影上映,相比于同年出版一同提名角逐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后者早在1970年即被改编为电影上映,这段“革命之路”可算走得异常艰辛,由此也可见美国文艺界对耶茨及其作品是多么地不待见。

《十一种孤独》是理查德·耶茨于1962年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十一个独立故事,涵盖了他从童年到军旅生涯再到代笔写手的半生历程。耶茨虽然是一名长期被忽视的作家,但《十一种孤独》却没有让我失望。从这本书里我仿佛看到了从欧亨利、杰克伦敦到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契弗等一大票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们又款款走来,或者说,耶茨是美国短篇小说传统的衣钵传人,他不仅延续了美式短篇小说的精髓,而且加入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成为美国战后最好的短篇小说家——虽然他的价值在近十年才发掘出来,而且至今仍不在主流文学史的优秀美国作家名单之中。

其实美国短篇小说一直有一种风格,在世界文学上都难以被超越,就是它特别善于描写情境。《十一种孤独》也不例外,它的文字风格一看就是美国式的,没有长篇大论,对短时情境的描写既简洁又善于抓住细节——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就像好莱坞电影画面一样快速闪过,却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这种高超的文字技巧,是美国小说家们长期形成的文学传统,是明显美国式的风格。比如在《万事如意》中的这一段描写:

她叫他“亲爱的”没有多久,在决定要嫁给他后才开始这样称呼他,这个词听上去还那么陌生。当她清理桌上的那堆办公用品时(她实在无事可做),一阵熟悉的惊慌攫住了她:她不能嫁给他——她根本不了解他。有时候,又完全相反,她觉得不能嫁给他正是因为她太了解他。不管哪种情况,都让她拿不定主意,当初室友玛莎说的那些话还影响着她。“他真搞笑,”玛莎在他们第一次约会后说。“他说‘卫星间’。我不知道真有人会说‘卫星间’。”格蕾丝咯咯笑了,觉得这实在很好笑。

这短短的一段,就把格蕾丝(新娘)、玛莎(室友)和他(新郎)三个人的性格和形象跃然纸上。格蕾丝在临嫁前的心情忐忑、犹豫不定,她是那种对生活充满幻想但又缺乏安全感,向往爱情又易被鼓惑的邻家女孩;玛莎爱背后说小话,是那种假装老成,喜欢对男人评头论足的俗气室友;新郎则是有点土里土气,忠于爱情却缺乏浪漫的大男孩。不需要拖泥带水的长篇铺垫,仅仅这一段文字,就把人物交代清楚了,而且活灵活现,仿佛就在你身边一样。美国作家非常善于这种写作技巧,这源于他们对真实和关键细节的把握。谁在生活中没有遇见过这三种人?他们也许就是你的同学、朋友、亲戚,甚至就是你自己。但是耶茨写出来了,仅是用很短的文字,就让人如睹真容。

但是《十一种孤独》最杰出的价值还不在于它的文字风格和写作技巧,而是它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什么是孤独?”。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善于从中提炼出哲学命题。《十一种孤独》的主题就是孤独,它用这些短篇故事回答了什么是孤独。在作者眼里,如果一个人想要融入某个世界却遭到拒绝,或者想要达到某种状态却不被理解,这就是孤独。这个世界或状态,也许是事业上的,也许家庭生活上的,或者只是希望得到别人某种认可,但只要被排斥、被拒绝、被忽略,那种冰冷的孤独感就会深深袭来。书中那些人物——无论是临近出嫁的新娘、郁郁不得志的军官、垂死的肺结核病人、新转学的小学生、对事业抱有理想的报社编辑,还是一心成名却只能替人捉刀的写手,他们一幕幕被羞辱和打击的情景,让人读来不得不从内心产生一种绝望感。这种感觉,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嚎叫,而是一种对生活和命运无能为力又痛彻心扉的沮丧。

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也不痛》中,妻子去医院看望得了肺结核的丈夫,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问候、有关心、有温柔的动作和语言,但是也难掩他们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的状况。妻子在来的路上和回去的路上都由她的情人陪同,而耶茨则把这个情人写成似乎只会色迷迷地傻笑以及喜欢乱摸裙底的混蛋(当然这可能是他借机在文学作品中对现实中自己糟糕婚姻的影射或报复),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能看到在这对夫妻温情脉脉的表面以下,实际上是遥远的隔阂和各自深深的孤独感——不仅是丈夫被妻子抛弃和背叛的孤独,也有妻子对自己婚姻生活遭遇和陷于道德困境的孤独。

所以《十一种孤独》好就好在它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于写的就是读者自己。《十一种孤独》把那些在声色犬马之下被掩盖的每个人的孤独感都暴露了出来,让孤独拥有了像流感一样的普遍性,而不是专属于某些独特的文学人物。同时,耶茨也残忍地不给人任何希望,全书只有不停地绝望绝望和绝望。就像他在书中所写,一个故事的写作像盖房子,要打地基、砌墙、盖房顶,最关键还要开窗户(比喻故事中蕴含的真理、希望或启示),但是他这本《十一种孤独》却没有开任何窗户。十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每个故事最后都没有留一丝希望或曙光,仿佛十一座冰冷的没有光的监狱,耶茨不仅把自己砌在里面,也把读者围在里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主流文学长期不待见耶茨的重要原因,就是耶茨和它的小说浑身上下除了绝望和负能量就没有其他东西,以至于像老美这么包容的多元文化都无法认同和接纳。

当然我们会说,耶茨的小说如此阴暗,是因为他的人生就是贫病困苦。他3岁父母离异,母亲酗酒,参军后又染上肺炎,25岁开始就不停地抽烟、喝酒、咳嗽,33岁离婚,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独居、贫病交加及精神失常的生活,我们指望他的作品会有怎样的正能量?不过,我想说的是,耶茨至少让我们正视了自己,除了兴高采烈和欢欣鼓舞之外,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东西,就是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彷徨。这人性的另一面,不只是贫病困苦的人才有,即使锦衣玉食、生活优渥的人也会有。英雄有壮志未酬的孤独,伟人有世不知我的孤独,科学家有穷究真理的孤独,明星有身不由己的孤独,商人有人为财死的孤独……这是我认为耶茨小说给我们最普遍的意义。

正如《革命之路》所描写的,无论你多么想反抗现在的生活,无论你对未来有多少憧憬和向往,最终你什么也改变不了——所谓革命之路,无非是普罗大众自我欺骗的说辞。《十一种孤独》呼应了《革命之路》的这种思想,把人的孤独、无力、彷徨和绝望更加普遍化了。孤独不仅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当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当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当不被他人理解的时候,唯有自我和孤独相伴。在我们的生命中,孤独比关爱、兴奋和欢声笑语所占据的时间更长,它甚至可以称为人生的主要部分。不能正视孤独,无法与孤独相处,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人生,只能活在虚伪和假笑的背后。所以耶茨的作品虽然充满负能量,但是它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生。我们今天重读耶茨的《十一种孤独》,重新正视自我和孤独,在当下我们被林林总总的危机所包围的这个时代,或许也能找到些许共鸣和安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