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29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900字
今年单位的读书日活动,我写了篇小感悟(附后),内容和这本书的观点很接近,一些此前隐藏的、没成型的或者词不达意的部分,在这本书里也都有谈到,所以看到这本书,大有“当浮一大白”的知己之感,五星推荐!
读书漫谈
——致每一个爱书的灵魂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我不愿分享透露我读什么样的书,更讨厌别人向我借书。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性格内向使然,反省之后发现,这更可能源于我的恶趣味——喜欢把书里学来的东西假装是自已天生的,让别人觉得很厉害的样子,还有就是,超级好的东西不愿意分享,生怕别人比我进步。所以就有了这次分享,本来给的题目是《与书籍的一封信》,感觉像是小学生写拟人作文,很别扭,所以,容许我跑偏一下。其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与读书有关的话题基本上都被人说尽了,这里讲的主要是我比较认同的那部分。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培根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随笔叫《谈读书》,开篇第一句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又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就是我们要读书的理由。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段子手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丑就该多读书”,而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也是我们要读书的理由。
总之,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抛开那些或功利、或崇高的理由,我们读书、旅行,无非就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然后尽量做个有趣的人,倘能如愿就算没有白活。这大概就是我读书的理由。
曾经听人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有些人不读书后来他傻掉了,有些人读书后来他也傻掉了。为什么?因为他读的是烂书。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选书?
我们该如何选书
在我小的时候,读书还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所以文史哲理八卦奇谈有什么读什么,饥不择食反倒养成了广泛的阅读兴趣。后来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书不全都是好的,还有烂的坏的。能够传世的经典肯定有其必读的理由,畅销书就要睁大眼睛了,因为它们很可能是烂书,烂而无用顶多浪费时间,烂而有害就要擦亮眼睛学会批判和舍弃。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评判的基础在于常识和逻辑,关键在于独立思考,这一点我后面再讲。
读书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每个人适合的类型和程度不同,所以我很少荐书。如果我安利一本书,那一定是因为我从心里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同时也做好了被指责的准备。
关于选书,我的建议是:
1.尽可能读经典,大浪淘沙始见金,不多说。
2.尽可能借助第三方过滤平台,比如知乎、豆瓣、靠谱的书友或者读客之类的营销公众号。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经过滤的乱花不是渐欲迷人眼而是直接把人深埋。
3.直接面对认识对象,哪怕无法看清全貌,也不要只看他的影子。换言之就是要多读原著,少读或不读评论集,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解读。
4.工具类的书,只读一两本即可,重要的是去做。其中关于逻辑思维的书一定要读一些。
5.不要随意推翻自己的价值观,要试着去修正和补充,因为真理只能不断接近而永无终点。
要记住,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读完每一本书,除了少数必读书目必须硬着头皮慢慢啃完外,其他那些实在读不下去的,不管是三观不合还是索然无味,不妨放弃好了。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经过过滤,我们面临的书目还是天文数字,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读书
拿到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先读序言和目录,把握作者的叙事框架和脉络,然后快速翻几章,基本上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是精读还是泛读就能够敲定了。还是那句话,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一字一句地细抠,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读完,所以快速阅读很重要,学会放弃也很重要。
很多人看书快不起来,一是观念问题,二是缺少有意识的训练。所谓观念问题,就是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过去好像就不算读书。其实就算逐字逐句地读到最后,你也记不住整本书的百分之一,和你跳着读几乎没什么差别。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根本不会去仔细辨别它的每个音符、配器与和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它整体的韵律与美妙,看书也是如此。解决观念问题后就要有意识进行训练,很多人看书的时候其实是在默读,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那里响着,音速小于光速又多了一道转译程序,当然就慢了,所以要训练把脑海里的声音去掉,做到入眼即入脑。当然理论上是这样,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慢慢来吧。
以前心疼书,尽力要保持它的洁净,后来开始写写画画,才发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真的是至理。有一种折页划线法是这样的:觉得有必要再看一遍的折页下边,第二遍看完之后觉得有必要再看的再折页上边,觉得好的用铅笔划线,写上一句评论,哪怕一个字也行,慢慢就会越写越多,电子书也有类似功能不多说。这个方法我试过,确实管用。至于复杂的笔记做法需要找专门的论著,就此打住。
再扯点时下流行的听书和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听书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罗振宇罗辑思维那一类提纲挈领解读一本书的,一类是喜马拉雅听书网那一类照原文读的。前者好比“别人和你说苹果吃起来是什么什么味”,但是苹果到底什么味,我建议你听完后自己亲自去品尝下。关于后者,在腾不出手、眼而耳朵有空时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他时候还是自己看吧,毕竟速度太慢而时间宝贵。关于碎片化信息,我一般理解为类似朋友圈的鸡汤文,确实很碎。不成体系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我认为鸡汤有毒,经常转发鸡汤的我一般就拉黑了。如果是用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学习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当然不在此列了。另外,我喜欢同时读两本以上的书,难易混搭,读不下去时可以换换脑子,也不容易闹书荒。
四、关于独立思考
当别人说成功可以这样做,书可以这样读,时间可以这样管理,生活可以有这种方式时,我以为可以试着了解但不必盲从,毕竟人和人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我认为读书是很个性很私人的终极原因。最怕的是,不假思索的买书、读书而认为此举必将受益良多,不带犹豫地做决定而坚信这是思考的结晶,不加批判地吸收媒介上传递的信息而自认为过滤机制日臻完善,不加审视地过每天的生活而自信每天都离真理更进一步。最最可怕的是,没有独立思考随波逐流,过别人的生活而不自知。
我深深以为,爱读书的人心里都住着有趣的灵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读什么样的书。这件事是装不出来的。当我们渴望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已内心时,自然就会选择读一本书,至于用什么形式去读,又有什么重要呢?读书,不就是在自己孤独寂寞时的一场陪伴、心情大好时的一次抒怀、困惑迷茫时的一个点化、情绪低落时的一次激励、穷困潦倒时的一次补给吗?读书,不应该就这么简单吗?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书与音乐,还有诗和远方。愿我们都爱上读书。
最后,用一首改编诗结束今天的话题:
点一杯香茗、放一段音乐、读一本好书,然后沉静、沉浸、澄净!
不管走了多远,永远为自己留下一角。
那是没有人走过的路,没有访客到达的家园,没有喧嚣的孤独,没有形式的存在。
它并未被任何一种文字记载或称颂,不以任何一种艺术传扬或赞美,却飘荡在任意的时空中。
在此刻,在心里,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