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_900字
《台北人》读后感900字
终于终于看完了台北人,拖了太久,终于又找到点念头,索性一气读完便罢。但不得不说的是,我记忆力并不算超人,再回想第一个故事却仍然记忆犹新。
这本书被我看到之前,是耳朵开始在先入为主。午休时听F小姐的电台,播到“没有「过去」的人不懂深情”那期,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她在讲<台北人>时引用了一句于饭桌上听到的颇有些无奈的话,那位台湾籍人士说道,“在国外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我们是台湾人,在台湾我们是外省人”。
那时,作为听众的我一下被勾起了好奇心,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被迫“生离”的人们,这些被称为“台湾外省人”的群体到底经历了怎样一种连孤独也无法丈量的离乡之苦。我想从书里捕捉忧患重重的只言片语,想和他们期盼已久的归属感产生共情。
整本书由一个又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组成,刻画了一群由大陆退守台湾的各色人等或遗憾或凄惨或唏嘘的经历。这些人里有权贵,但更多的是被生活蹂躏到千难万苦的平凡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特殊性,执念变成了所有人身上的烙印,化作灵魂的一部分,伴着他们踽踽独行,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并在这么多年后的今天从书本中跳跃出来,让未曾历经沧桑的我们感同身受。
我记得‘岁除’里老兵赖鸣升的愤懑,
“今年民国多少年,你大哥就有多少岁。这几十年,打滚翻身,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没经过?到了现在还稀罕什么不成?老实说,老弟,就剩下几根骨头还没回老家心里放不下罢咧。”
记得‘梁父吟’里雷委员已去世恩师的心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打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
记得‘花荣桥记’里让我唏嘘很久的卢先生和他未婚妻,
“是她的信——”卢先生咽了一下口水,低声说道,他的喉咙都哽住了。
还有‘冬夜’里那两个引领五四运动教授颇为无奈的喃呢细语,
“我在国外做了几十年的逃兵,在那种场合,还有什么脸面挺身出来,为‘五四’讲话呢?”
白先勇太会写人,这个众生相细腻又残忍,看得时候几次热泪盈眶,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刻意营造的悲惨经历,而是作为上帝视角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即使创造再多的选择,他们仍然会义无反顾。
回不去了的故乡,多少人梦回午夜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