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800字

2019-09-08 19:45:04 读后感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1800字

距离成为一名读者还很远之文学远征

其实看这本木心先生讲述陈丹青老师执笔的《文学回忆录》我是没有做好阅读前准备的,当然这句话不是在我阅读前意识到的,而是在我终于用蜗牛爬的速度读完但却没有完全吃透这本书的深刻概念时而意识到的,就这时我恍然大悟“文学造诣”这个仅存于一些人身上的“巨大物种”离我何其遥远,踩着风火轮追我还要时不时用我的嗅觉识别下方向,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撞到那些我不了解的人的怀里,碰的鼻青脸肿手足无措分不清东南西北还要麻烦人家安全给我送回,所以我离读者遥远之远亦可轻而易举想象得到,但就算这样我还是在成为读者这条路上一个趔趄一个趔趄不知沮丧为何物的乐观前行着,不敢谈书评,只想表达下自己

《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涵盖内容广泛,上到神学,下到普通知识学,中间包罗万象,木心先生先是从中国有文字开始出现,希腊罗马神话开始讲,像一个历史老师在文学角度把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罗列,这让我们把那些曾经混合交杂着的一步步了解清楚,通过纵向发展让我们对世界文学展开学习和幻想,弥足珍贵。然后又按着各种流派给我们讲述了那些文学名人的发展史与继承史,通过横向发展史又让我们了解了他们所处时代以及创作背景,对世界文学更加清晰,一目了然。所以两本书整体读完,若是能够吃透里边的内容,我们对文学,对人性,甚至对这个世界,对自己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前提是,得吃透。

阅读过程中有些内容一度让我焦头烂额,分不清方向,甚至有时内心燥热有想过把它折成飞机让它飞回那些人体内,帮我质问质问为啥创作这些文学?什么哲学?什么神学?什么美学?让人云里雾里的?但低头一看我的手机满屏都是委屈二字,想想还是算了,竟也稀里糊涂懵懵懂懂的理解了些,随之高兴,释然,而且还有点欲罢不能?这种改变让我也刮目相看,看自己,也是看木心先生,这之前我没看过木心先生的巨作,怕那些诗篇被我亵渎,只是听过身边人对大师的喜爱与敬仰,稍有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与他们眼中大为不同的先生,低调,谦虚,随和,又具备独具魅力的幽默,就像他的学生们说“没有腔调”,不像上课,如果我们在自己建立知识架构欲对这个世界增进了解时碰上这样的老师,我们的未来或许会有所不同,所以你看,他多招人喜欢?我这个素未蒙面只是看了这样的讲述,我就爱上了这位老爷爷,如果你们有机会碰到这本书,希望你们也能认识下不同的木心先生。

为什么后来释怀了自己看不懂这本书的原因,在我读完之后我找到了原因,我想把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原因告知那些和这本书有缘并有些看不太懂这本书的人:一是阅读任何一本巨作首先需要了解它,而我们看书都是从前往后看,这本书,我建议大家可以先看最后陈丹青老师写的关于这本书问世的原因及始末,然后再阅读正文会有一个清晰的线条,不至于错乱。二是知识本身存在架构,知识,有三种构建方法:一是按照这个知识进化的时间线建立结构,二是按照这个知识的研究派别建立结构,三是按照这个知识的研究对象建立结构。比如研究西方文学,可以按照知识进化的时间线建立结构,从古希腊神话到中世纪骑士浪漫主义,到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到19世纪浪漫运动,再过渡到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你要了解每一个时代都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因为每一个作家都脱离不了他所处的时代。所以了解了每个时代的特点,就大致明白他们的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再比如研究心理学,就可以按照派别建立结构,从精神分析到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再到现在主流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的代表有弗洛伊德和荣格,行为主义的代表有华生,人本主义的代表有罗杰斯和弗洛姆,认知心理学的代表有米勒。在了解了每个派别的代表心理学家后,就会大致明白每一派心理学家的思考逻辑和方法论。而研究哲学,可以通过研究对象来建立结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知识体系,这样阅读起来才会更系统。

希望能够对有缘的人有益,就像书中所说的这句话: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后来,是开卷有益。

继续征途

为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读者

为什么这么执着?因为木心先生说:“认真说,你们还不是读书人。不相信,你拿一本书,我来提问,怎么样?要能读后评得中肯,评得自成一家,评得听者眉飞色舞,这才是读者”所以你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