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_11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100字
我们都知道,一个恒星的最终宿命是灭亡。科学家们早就作出预测,太阳将在50亿年后爆发成为红巨星,那时水星金星都将被吞没,而地球上的一切也将不复存在。
虽然听着很可怕,但这并未引起我的不适,因为这是50亿年以后的事了,遥远得让我无法想象。然而在《流浪地球》中,大刘将这一场景猛然间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及观众面前,让我们的心灵毫无防备地感受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昔日的人们早已习惯,在清晨的阳光中醒来,开启一个个温暖如常的日子。而到那时,太阳母亲已无法给我们更多庇护,地球像个无助的孩子,被迫踏上流浪的征途。苍茫宇宙,哪里是家?再完备的计划也满是未知与恐惧,因为相比无边的宇宙,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只是再渺小不过的存在。
昔日的人们可以肆意在苍穹之下的原野上奔跑,而到那时,人们只能幽居于不见天日的地下城。在地下城内,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像岩浆渗入这样的灾难发生。而且,就连进入这样压抑的地下城的机会,也只能给予少部分人,更多的人连这一点点生的希望都无法得到,被永远地隔离在了铁门之外。
在这样的世纪灾难面前,个体与情感都只能为民族整体的延续让路,人们没有许多时间去悲伤,对个体的消失早已习以为常。到那时,唯有冰冷的秩序,才能为人类保存最后的力量。
这些场景无法让我置身事外,因为它描绘的正是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命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书中发生的一切都不无成为现实的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许真的要面对这一天的到来,多么残忍和决绝。
这些,就是我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最强烈的感受。
在电影院里,当看到北京上海曾经所到之处已被冰雪尘封,看到一座城市转眼间的覆灭,看到无数个体为了人类的希望而无畏地走向生命终点……许多场景都让我心如刀绞。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刘的作品。尽管对其中一些细节的设定存疑,但作为非科幻迷,我不想也不会像一些读者和观众一样从技术角度去批判其严谨性和逻辑性。作为一部出自中国的科幻作品,它已展现出作者对人类进程和整个宇宙的关注,并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心里足以是一部巨著。
50亿年听着很久,但放在历史长河中看去,也并没有太久。但是不用过于悲观,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也许未来真到那一天,我们早就有了多种解决方案。现在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星际探索,这星星点点的微光不断连结起来,将会不断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及,从现在起保护地球并不是一句空话。愿我们都能感到生在如今的时代是多么幸运,都能珍惜现在的家园,让她不要在太阳还没来得及走到巨变之时,就已自我毁灭。
不要惧怕流浪,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