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1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100字
思考快慢,认识自己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怎么说呢,在读的过程中人名间隔号错的有点多,而且还有书中举的例子说好的如图呢,结果图没了,部分图片缺失,看着例子辅助于系统1、系统2进行联想思考,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所谓系统1、2是两个虚拟人物分别是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系统2进行的是慢思考,能监督系统1的运作,并在其自身有限的能力下尽可能地占据控制地位。两个物种分别是活在理论世界的虚拟经济人以及活在现实世界的人类。
系统1的意义构建体系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中的更整洁、更简单、更可预知,且更富逻辑性。避免系统1出错的方法从原则上讲是很简单的:认识到你正处于的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2来加以强化。
我们无法自然地凭直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论是专业的解决方法还是启发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慢思考。
本书中是结合了思想、心理和经济进行诠释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差异,增强对自己的了解。
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优点,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光环效应又称“光晕效应”也称“名人效应”如拍找明星拍广告,明星拍的广告更能吸粉去购买。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禀赋效应。如“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锚定效应。如“你的左腿现在是否微微麻木了”这个问题常会使相当多的人回答说他们的左腿确实感到有些异样。这是暗示锚定效应。
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框架效应。如“购买彩票有50%机会赢得50元和有50%机会输掉40元”人们不愿冒死更多人的风险,只愿选择最保守、安全的方法。
这本书从理论上证明了: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对于重要和复杂的事情,轻信直觉往往是危险的,也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写题时对于答案不是很确定,我会那么相信自己的直觉,纠结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就填写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答案,概率也就一半对一半。直觉并不是那么的靠谱。还是要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是要建立在客观事实上。
想问题的时候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怪圈,而且漩涡有点深,每次当我想跳出那个思维,最后又回到了那个思维上,换了种方式思考——逆向思维。当一个事物行不通时,来点“虾”,最后会串回到一个点上。
尽力避免眼见即为事实的影响,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学会慢思考,理性对待,跳出思维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