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_2000字
《皮囊》读后感2000字
【转】目前看过写的最好的《皮囊》读后感:1. 不记得最初是谁推荐这本书,放了一段时间才开始看。读了《皮囊》觉得作者很厉害,查了资料才知道蔡崇达是 个很优秀很有阅历的八零后。
百科介绍:
蔡崇达,1982年5月27日出生,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 闻周刊》主编; 2013年创办男装品牌“单农”,已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首部作品集《皮囊》于2014年12月9日全面 上市。2016年蔡崇达创办“服装品牌孵化器” MAGMODE 名堂,合作设计师有 Masha Ma、孙小峰、 Hiuman和徐嘉政。
2.最初读这本书时感觉很受伤,被文字陈述的故事“伤害”。故事里的人物有着悲剧性的命运,有着英雄般的无畏,也有着弱小 者的偏执狂热,他们生活在书里、生活在过去的时空里,但他们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刺痛了我们的神经。这样的“伤害”是有 价值的,我们的心或许已经麻木,或许用岁月的沧桑裹藏了一个未曾痊愈的脓疮,只有那些真的让人动心的故事才能让我们察觉 心的真实状态。
3.这本书是一部合集,《皮囊》只是个篇幅较短的故事,讲的是阿太(外婆的母亲)的故事。阿太曾切断了手指而始终镇定,在 女儿的葬礼上也表现得很冰冷,她是个很狠的人。她对作者的启悟是“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本书以“皮囊” 做书名大概就源于这样一种思想。
4.《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是那样的坚忍,也是那样的可怜。她在丈夫病后坚持盖房子,丈夫不知听什么人说了坏话,每天都指 责她“爱慕虚荣给儿子建房子,才让我到现在还是走不动”,于是,很长的时间里她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她准备了随时赴死, 但最终还是因为不甘心而熬了过来。然而,已经建好了四层,在丈夫去世,明知道镇政府规划会把房子截成两段,她还是坚持把 房子建完整。然而,最终却让人忍不出流泪。她不是为自己建房子,她是为了丈夫建房子,因为最初他对她承诺说要给她建一座 大房子,她要完成他对她的承诺。
5.看二更视频对蔡崇达的采访,提及父亲时他的声音有一点点哽咽,他说,他以为自己努力赚钱是为了拯救父亲,实际上却剥夺 了父亲最需要的东西,陪伴。《母亲的房子》里有个细节,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搬到四楼,他躺到父亲的病床上,发现床边墙上自 己的大头贴被父亲用手摸得发白,忍不住想嚎啕大哭。而在《残疾》这一篇故事里,泪点更多,坚强、不愿拖累人、怨恨自己的 身体而迁怒家人、不要别人的同情等等,都是非常真实的人性展露。缺乏修养,过分爱面子?是,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才是多 数人的真正生活。这样的人至少是有志气的。作家李敬泽在序言里提到,看到作者因父亲去世而愤怒地大骂父亲没信用时哭了。 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流泪的。
6.作为非虚构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的故事非常沉重。最沉重的恰恰是最轻的,那就是生命。我们说不清楚生命是什么,但我们知 道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只差了一个叫做“生命”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当亲人或好友突然离开,会有心被挖走一块的痛苦感。 我们可以用认知心理学解释说这是一种生化反应,我们甚至可以采用技术手段控制这种反应,但是,我们大约会抗拒这样的技术 吧?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痛苦让我们找到了自己。我们的心因为失去珍贵的人而缺失,我们的生命因为缺失而变得完整。在我们 选择面对无常之前,我们的生命也是无常的,飘忽的。
7.去年读《巨婴国》的时候心里面充满了厌烦,这让我很疑惑,读《皮囊》之后我才知道了原因。武志红最初是报社记者,他的 文字是很有煽动性的,但是,他却不是真正的记者,他没有蔡崇达的那种以接触、感受并记录生活为使命的自觉。《皮囊》里的人物有很多“巨婴”,但蔡崇达的态度是宽容、同情。我对《巨婴国》的感受大约和本科时对经济学的感受一样,我有寻找解释的本能需求但我的直觉反感已经呈现在我面前的解释,这些解释真的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他们也真的很肤浅。自以为是的解释,越是让人觉得正确,越是可恶,最可恨的是什么呢,是我不得不找到一种让自己满意的解释,否则的话,我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解释。蔡崇达在《愿每个城市都不愿被阉割》里说,中国的新闻圈、文学圈很多现在的青壮派都是小镇出身,他的解释是小镇的孩子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同层次的生活,所以有一种浑厚。这是搞文艺,要讲浑厚,如果是找到一种解释,那就要讲通透了,也要跨越不同层次才行。我反感《巨婴国》是因为它没有跨越不同层次,它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搞了一套听起来非常有道理的解释,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固然能引发思考,但那种肆意妄断的文风却贻害无穷。
8.世界或社会都有很多层次,人也因此分了很多层次。《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都向我们描述了另外层次的生活。八零后或许感触会更深一些,时代变迁在每个八零后心里都投射了一份莫名的感慨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