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第三季)》读后感_2100字
《欢乐颂(第三季)》读后感2100字
一开始看《欢乐颂》只做消遣,但第三部的矛盾冲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想要写些读后感。不得不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尽管已阅尽,脑海中的念头还是会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搅得人不得不做文字记录下来。故我深夜意起,把不同的想法分类、分段阐述。
一、首要探究一下冲突的来源,个人总结出一个字 “ 亲 ” 。
今天恰好在《道德经》中看到一句“老死不相往来”。从前对这句话最多的印象是谁谁决裂之后,大斥“今后,老死不相往来”,以喻从此天各一方,不闻不问。我以为,这实为背离了老子的本意,老子的哲学主张“无为”二字,即人自当少私寡欲,遵循天地道义,不昭昭察察,而应昏昏闷闷。对待人生哲学,以“上善若水”四字箴言概之,大抵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这里谈到老子的哲学,是因为我现在的人生阶段陷入比较消极的阶段,无为、不争是我所信奉的观点。我也赞成老子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再回到 “ 亲 ” 这个字上来讨论,我认为人世的许多烦恼都是缠绕在这个字眼上的。亲有许多种不一样的划分,我今天所讲的是广义上的说法,个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情感。亲的益处不必多说,我们生而为人,是父母带我们看世界、亲友带我们认识世界,使我们的生命有了价值和重量。同时不得不说它也是一种羁绊,人有了“亲”便有了弱点,有了制造矛盾和冲突的源头,让我们不得不承受起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回到这部小说上看,安迪一直是个离群索居的人,在回国之前不与他人“亲”,生活便也如温水一般。后来遇到了22楼的人、奇点、包子...逐渐的消去了心间的壁垒,开始与人交往,结识朋友,成为一个“正常人”。生活中开始有了关心与陪伴的融入,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无停止的麻烦。再看其他的四位姑娘,所忧愁之事莫不与“亲”字相挂钩。不过若没了冲突,便不成一部小说,像是没了喜怒哀乐便不成完整的人生。
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想想,真正能够伤害的了我们的,大抵也就是我们所重视的“亲”人。对此我的做法是,一方面缩小“亲”的范围,即让自己所受伤害的概率减小。另一方面,我认可安迪“不问、不参与”的做法,即对他人的事不做太多的评判和介入,最大的智慧是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与老子的“无为”的理念有相似之所在。
二、邱、关与父母间矛盾
书中一段对话非常精彩。宜室宜家的关雎尔认为异性的接近是认为她是结婚的合适人选,因此她想恋爱;而灼灼其华的樊胜美认为恋爱是不能够长久,婚姻才是保障,因此她想结婚。从第三部完结的剧情来看,做了二十多年乖乖女的关雎尔因为父母反对其与谢滨恋爱而第一次反抗父母;而视结婚为“终身大事”的樊胜美放弃了倚靠男人的想法,结束了与男友不对等的恋爱关系。
关于婚姻观,我赞成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一段话:“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
现择关雎尔的故事讨论,我是反感关母的大加干涉的。我觉得恋爱与结婚是分开来讨论的事情,恋爱是两性相吸的过程,而结婚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对此不过多阐述。简而言之我认为恋爱不一定等同于结婚,关母一开始就对谢滨过分苛责是不理智的。关母的视角与关雎尔的视角不同,也就决定了她们的看法不同。谢滨前半生的缺憾使得关雎尔更加笃定的要坚守这份情感,而这些在关母眼里却是谢滨一生的污点,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与之对应的情节是小邱和应勤联手起来抵抗父母。站在应母的角度,小邱先后两次背离了她的原则——不贞、插足,而后又与应勤一起对付她。应母哪看得见两小孩间的情意绵长,我觉得樊胜美对此总结的很好“养了十多年的孩子,听了别人的话,开始联手抵抗他们”。应母是该不喜欢这个女孩,不过得亏应母是传统的“唯夫命是从”的女人,难为邱委曲求全有了个较好结局。
从这里看,两辈人间恋爱观、婚姻观的不同就展现出来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可以拍出好几集了。回到“一”点,这也是由“亲”引起的矛盾,那么该怎么做呢?父母无为?子女顺从?希望能有第三种答案。
三、有关于“女权”问题的思考
抛开安迪的童年不做讨论,她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新时代女性,理智、客观、聪明、多金...在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独立而又气场强大的女人的时候,难免不自觉矮人三分。对比,谢滨直言不喜欢安迪的傲慢,而安迪并无傲慢之意,这不过是因为谢滨自己自觉被低视而引起的。
这让我想到了时代热词“女权”。
我觉得要想真正的构建起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那个社会,关键在于女性自身。
1、自立、自强,即不以低姿态去获取、也不倚靠天生的弱势走捷径; 2、自信,就像小说中的谢滨,因为潜意识里的自卑而自觉被人轻视,微博上我也见过许多鸡毛蒜皮的事被上升到“直男”与“女权”的对立,这就是部分女性骨子里的不自信在作祟,才会对事敏感,一触即发。
3、独立,既然要追求平等,便要追求人格的平等,重要之处在于人格的独立性,不依附他人。
呼,快到子夜时分,不知觉已经写了两三个小时,主要是一个个念头接连的蹦出来让人不想睡,开始自省与思考。
看完这五个女孩的成长史,自己也在不知觉中有了成长。现记录下二十岁的自己所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不断的学习,以求修身养性、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