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_4000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000字
【时光社】07 青枝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青枝笔记:
题外话:2019年已然开始一个月了,按照往年惯例,元月初应该是总结上一年计划下一年的阶段,但是总结和计划都没来得及着手去做。最近真的是忙得想不起喝水的状态,所以《曾国藩家书》只看了一小半。本次读书笔记记为上,意在督促自己不要因为读书交流日过了,就半途而废,书要继续看下去,下半部分笔记也要及时记录好,不能偷懒。
《曾国藩家书》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一生的所作所为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九个字。具体关于我对曾国藩的看法等我读完了整本书,再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以后再做详细总结。
读这本文言文的家书,障碍还是蛮多的。首先,文言文,一句话需要反复几遍甚至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读懂;其次,古文中有太多不认识的字(这次下了狠心,把拦路虎一个一个都记录下来了);第三,家书是写给特定的人读的,而我作为第三者去读,很难精准领悟到曾国藩要表达的点。所以我看了几封之后,回过头整理了一下时间线。每读一封家书,首先看一下书写时间,对照一下时间表,了解曾国藩是在什么处境中写的这份家书,然后再去仔细研读家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陌生的字词
1、包征包解:又称“粮长制”。明代征收和运输田赋的一种方法。粮长是明代征解田粮的基层半官职人员。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中一个重要制度,是明王朝组织征解、完纳田赋的有效措施。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规定浙江、直隶 (指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地,凡每纳粮1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每区设粮长一名,由政府指派区内田地最多大户充当,主持区内田粮的征收和解运事宜。
涤生手示。
2、弁:[biàn]
(名) 古代男子戴的帽子。
(名) 旧时称低级武职。
武弁:武官
3、孳:[zī]
(动) 生息;繁殖:~生|~育。
4、嚚:[yín]
(形) 愚蠢而顽固。
(形) 奸诈。
5、觇:[chān]
(动)〈文〉窥视;察看:~候|~标(一种测量标志) 。
6、慊:[qiè]
(动) 〈书〉满足;满意。[qiàn]
(动) 〈书〉憾;恨;不满:~~于怀。
7、忮:[zhì]
害,嫉妒,狠:“不~不求,何用不藏?”
违逆;刚愎:“不~于众”。
8、燠:[yù]
(形) 〈书〉暖;热。举例: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摘自《三字经》 【译文】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主要部份在温带,冷暖均匀,冬霜夏露会随着季节的改换而变化。当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9、负薪牧豕(shǐ):负薪,背负薪柴。传说汉代有一个叫作朱买臣的人,他读书非常刻苦,就算是背着柴薪还在读书。牧豕,养猪。传说汉代的函宫放猪的时候还在听别人讲解经书。
10、薮:[sǒu]
(名) 〈书〉生长着很多草的湖。
(名) 〈书〉指人或东西的地方。
渊薮:人和事物集群的地方。
11、乩:[jī]
(名) 迷信的人求神问卜的一种方法、扶乩。
第二部分:最简单的时间线
曾国藩兄弟:
一 、名国藩,字文正1811年~1872年
二、四名国潢,字澄侯1820年~1886年
三、六名国华,号温甫1822年~1858年
四、九名国荃,字沅甫1824年~1890年
五、名国葆,字季洪1829年~1862年
曾国藩的子女:
长子 曾纪泽1839年~ 1890年,清代著名外交家
次子 曾纪鸿1848年~1881年,数学家。
清朝末年皇帝:
第八位:道光1820年~1850年
第九位:咸丰1851年~1861年
第十位:同治1861年~1874年
第十一位:光绪1874年~1908年
第十二位:宣统1908年~1912年
第三部分:《曾国藩家书》精彩片段记
片段一: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无一日不读书”。关于读书,他说:“我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齐身。”具体怎么读书,他的经验总结,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受用:
一、读书要读经典。知识随着时代的翻新会翻新,但是思想不会。历经过时间浪潮洗礼过的书,必然有其出彩的地方,值得一读。
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读书要精读。沉静其中,仔细研读,将书中的精华消化吸收掉。
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在对待儿子教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我觉得读书读透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写笔记表达出来也很重要,吸收进去的精华要起到作用,还得我们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一过程必不可少。所以这里我补充一点,读书一定要写笔记。
片段二: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接下来,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论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千万不能重蹈覆辙。
我觉得他弟弟说得挺有道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所致,就不必强调持之以恒,你会自发主动去探索研究,而且往往有额外收获。他举自己的例子:“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它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最后总结自己垂老而百无一成,但他果真百无一成么?正因为他兴趣广泛,各有涉猎,才造就了历史上功成名就、后人敬仰的曾国藩。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确要持之以恒,但前提是你要去了解自己适合的领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持之以恒,这样才有“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毅力去坚持。
再往深处一想,曾国藩在这里举自己的例子,其实是在自谦,观其一生,不正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代言人么?他在这里,以自谦的方式降低自己,从而达到更好的劝说效果。
片段三:“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1],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立志真不真耳,一针见血戳中要害,这种现象我们身边也是数不胜数。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真想痛改之啊!
片段四:文中“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有许多类似的境况。从前慢,书信交流,人们会注重字体,措辞,会认真去交流,相比较现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缝隙中生活。QQ时代,每个人偶尔都会写写日志,留言板;现在微信抖音时代,大家习惯了点赞,习惯了右手滑过屏幕中的短视频。那么下一步呢?会不会在滑了一天短视频以后怅然所失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怎么去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
片段五:“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此含意不申,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
人人在工作中都能或多或少反思自己,但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像曾国藩一样,反思己过。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为家人考虑,那么也不需要什么清官去断家务事了。他对自己的亲弟弟居然会有又喜又惧的状态,回想一下我们现在是怎么对家人的。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对同事陌生人一团和气,克制有礼,一回家就原形毕露,最坏的脾气通常是留给家人的,从这点来看,曾国藩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
片段六:“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中国人注重教育,用错了力真是大多数家长的悲哀。
第四部分 书外知识拓展
曾国藩两次科举考试未中,去南下游学的过程中花光了身上的钱,去向父亲的熟人借了钱(那笔钱对他们当时的家境来说是巨款),他用那笔借来的巨款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回家以后他父亲说了以下这段话:
“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的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
关于他父亲的处理方式真是相当智慧。首先,他知道他的孩子此时最担心的是两次科考不中,如果作为父亲的他此时再有所责备,那么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所以对科考失利的事,只字不提。
其次,借钱买书,已成事实,埋怨已无用处,不如提醒一下孩子,买书的初衷是看书,是研读。
第三,作为父亲的曾麟书,承担下来了外债,体现了作为父亲在孩子失意时的担当。曾麟书是个伟大的父亲!
最后,用两句话总结一下我此时此刻的感受:1、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强大。2、善于真正地自省,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曾老师的点评
青枝书友虽说未读完本书,但是我还是看到一个用心读书的女子。下午群里贴出来的关于曾国藩兄弟子女姓名及生卒年月和相应几个皇帝的在位时间表就是她整理的。“每读一封家书,首先看一下书写时间,对照一下时间表,了解曾国藩是在什么处境中写的这份家书,然后再去仔细研读家书的内容。”这方法虽然慢,但是很管用。
另外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是,青枝遇到不了解的生字词,都要一一查阅,做笔记。这一点很棒。记得以前我看《资治通鉴》,也用了这个方法。开始的时候,读的很慢,生字词记得也蛮多。当读到中途,障碍就越来越少;读到后来,基本可以不用动笔墨了。这是阅读艰深经典的绝佳方法。
青枝书友的笔记的精华部分,是对她所认为的曾国藩家书中的经典言论的吸收和思考,难能可贵的是,几乎都和自身和时代联系起来,有继承,又有创新。
关于曾读书的言论,肯定之后,加上了自己的经验:要做笔记。
关于读书的兴趣的问题,青枝指出,在恒之前,还是要先广博地涉猎,在发现自己的兴趣之后专注一个领域,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关于曾对家人的诚惶诚恐的谦卑劲,青枝反省自身,我们都把礼貌和好心送给了陌生人,却对身边最爱自己的人忽略冷漠。这不仅仅是青枝,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应好好考虑的。
关于写家书时候的认真劲,青枝说,从前慢,家书也很讲究。如今在高速信息时代,如何进行有效有意义的交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也希望,我们的时光社,每一次读书活动或者主题讨论,也应该是精致的交流——不在快,而在精。思想的交流,知识的沟通,灵魂的交融,都在慢慢中进行,岁月安好,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