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2:黑暗森林》读后感_1700字
《三体2:黑暗森林》读后感1700字
可能是读完壹停留的时间太长,感觉缺少衔接,以前的内容已记及不太清楚。故事开始讲述时出现了很多专业名词,阅读时略感吃力。
越往下读越感觉到作者思维缜密,逻辑清楚,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层面都切合实际,他的脑袋里仿佛有一个完整的世界,不同阶段应该出现的政治制度、决策都合乎情理,甚是周全,将科幻理所当然化,佩服之至。作者的行文中总是透露出对人性的审视,可是,潜意识中又一直觉得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人都是唯利是图的,社会就是垃圾,大众的恐慌绝大部分来自于对国家的不信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看到罗辑与白蓉谈普通写手与文学家的区别时,深受触动。一个好的文学家笔下的人物是有灵魂的,是不受作者控制的,他们不是提线木偶。当我们将心思专注的投入到一件事或一个人物上,是否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个人一直相伴,是你真正的灵魂伴侣,但也只能是你,除了你,没有人能见到他,知道他,完完全全的属于你一个人,幸福的悲哀着。
不太关注政治方面的问题,但是看到作者写到大国研究技术实际上是为小国霸权世界做铺垫,想了想,确实挺有道理。以前听说过“技术溢出效应”,不知道是不是讲这种技术转移的另一个方面。另外,高科技武器主要针对集中性人群,在点位、面积比较分散时,高科技技术的力量与传统武器的力量区别甚微,听着也还有道理。完了,突然发现自己好容易被说服(此刻应有捂脸笑表情)。
应该是这样吧,同一类人的梦中情人应该也是同一类型,他们心中的完美也许是别人眼里的不完美。破壁人一切要求都被满足,看着再怎么无理取闹,再怎么利用国家资源为自己个人谋利,也会被当成破壁计划的一部分,确实挺荒唐的。但是被选取时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公布后至死无法摆脱,凡事都有代价。不过享受了什么样的权利,就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罗辑利用国家资源找到了完美爱人,享受了理想生活,那相应的也要承担他该尽的责任。
从集体英雄主义到个人英雄主义,历经了几百年,可是就像人从婴儿到青年、中年、直到老去,再也不能逆生长,无法回到过去,集体英雄主义也许也就再也不会有了。“既然不能后退,就只能向前走了”,这句话可以成为心灵鸡汤了。我想章北海是很羡慕那些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过的很好的人,不管外面大世界怎么变化,他们都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其乐,要背负的东西太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么潇洒。在大的动乱中,往往是一些小的细节让人备受感动,很温暖。
文中提到运用大脑科学,人为的使人脑进化,即是所谓的“思维钢印”,想想就可怕,这样的人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用科学思维架构出的智慧人群,他们的大脑是一个随时会坍塌的空壳,只有理性思维逐渐成长起来的才是真正的智慧。
作者对冬眠苏醒后世界的描写让人震撼,地下一千多米处的城市,自高空1万多米投射的天空,由舰队构成的太空国家···某种程度上,想象力真的是无限的。很惊讶,章北海竟然是坚定的失败主义者,着实让人诧异,不过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他会精心策划谋杀那三个科研学者,改变研究方向。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在看到人们准备谈判,全球狂欢,拟定谈判条件和流程,感觉很快会被打脸。果然,打脸来的如此迅速,如此惨烈。力量悬殊,连对战的资格都不具备。那么完美的水滴竟然是摧毁舰队的武器,不可思议。星舰地球的成立,从新鲜全情投入,到黑暗弥漫,文明再一次诞生的地方重复了当初文明遭遇的黑暗,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逃亡主义问题的讨论上,人的本性决定了这些都不可能成功。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时看到的公平与正义课程,杀死一个人可以救一群人,当你只能救其中之一时,要怎么选择?这是一道无解的题。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两句话贯穿了罗辑作为面壁者的一生,也贯穿了第二部全文,当全宇宙文明饱和时,就是黑暗侵袭的时候。猜疑链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只是因为时间、空间限制,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而宇宙中漫无边界的空间,几亿万年的时间都将它无限延伸,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
万物相生相克,这世界没有绝对的主宰者。当罗辑的面壁计划成功时,被黑暗笼罩的地球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期待第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