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_1000字
《24个比利》读后感1000字
威廉·米利根〈简称比利〉是美国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却无罪释放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百度百科上的这一段解释倒是多多少少可以映射出比利在当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出于时代的因素考虑,多重人格在当时的案例十分稀少,而不论是强奸还是抢劫都是重罪,公众不接受在一个重刑犯身上耗费这么多的时间,而一些医院(如利玛)也认为没有好好治疗的义务。
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弱势群体所经受的苦难(多重人格可以算是弱势了):从小受父亲伤害而分裂,不停失落时间,经常为一些自己毫不知情的事情承担责任,经常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在完全陌生的地方。。
二十多年的生活讲述过来,在我看来比利实际上是个很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阿瑟自学血液学,里根保护妇女儿童,汤姆掌握机械技术,好几个人格都有绘画天赋。他们知道自己是有疾病的,为了生存能够继续,需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武装自己,这样的积极努力我们普通人又能做到多少呢?
自然“不受欢迎的人”做了许多坏事,才使比利陷入困境。然而比利的悲哀,更有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医院与媒体。比利被送去利玛医院后,有一段话让我心里涌起悲哀:
我们——也就是我——是个怪人,是无法适应环境的人,是生物学上的错误。我们痛恨这里,但这儿却是我们的归宿,尽管在这里我们并不受欢迎。
如果比利的母亲早点发现比利的不同,保护他,救治他;如果比利在就医后不是不停地遭受到媒体的攻击与否定,而是理解与保护;如果比利在转去利玛医院后法院可以相信他判给他合适的治疗……如果有如果,比利都会有不同的可能。
可以想象,在与自己做了几十年的抗争后,在以为自己有了治愈的希望后,又被转入利玛医院的比利该是多么绝望。
每一个职业在履行职责时,都要一遍遍扪心自问,是否所作所为真的符合道德和良知。而真相是,靠利益驱使哗众取宠的人––如一些媒体––并没有任何不良后果,而坚持职业道德和良知的人––如帮助比利的医生、护士、律师––却要面临失业、社会抨击和家庭破碎。
不管什么时候,一个战士在战斗时都是要孤独的面对代价的。
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
百度亦没有明确的指向,不知道后来的比利怎么样了,不知道帮过他的人怎么样了。人生是孤独的,以上这段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