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900字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900字
在《细雨中呼喊》是继《活着》之后看的余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余华的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他以第一人称来描述整个故事,代入感很强,看着看着便顺着他的思路下去,看向他引领的结局。
也许是对这样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所以对一些细节没有太多纠结,毕竟看到结局,很多之前不能理解的东西也就理解了。
刚看开头时,作者笔下的\\我\\记忆里那在细雨中哭喊着的女人,是题目的响应,之后也有一两处描述细雨中的呼喊。讲真,对于书名还不是很了解,一个家族贫穷的呼喊?被孤立被不重视被嫌弃的\\我\\在无奈中的呼喊?还是……
《在细雨中呼喊》不是线性的故事,而是闪烁的插曲的连缀,四射的光芒照耀着直面的几十个人物,这里既有优美又有哀伤,既有与寡妇偷情的快感与痛苦,也有青春期少年在幻想和真实性交之间的颠仆冲撞,有父与子爱恨交织的尴尬情感。
集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与一书,这是将零碎的记忆捡起并展示出来的一本书。作者从孙家二儿子的角度总的描述了他们家族的兴衰败落以及家庭成员的命途多舛。之后再将这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记忆片段单独成章。一些前面不能明白的东西看到后面的详细叙述便了解了,一开始便对他被领养的生活产生各种假设,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那样子,也许是习惯东野先生的出乎意料,所以那种相信到最后会理解的感觉特别强烈。
貌似\\我\\的出现就奠定了书\\孤苦\\的基调,又或者是那时的生活本就那么惨淡。作者笔下描述的那些人几乎都是没被命运温柔以待的。从他好朋友苏宇的悲惨结局,鲁鲁的无家可归,国庆被父抛弃,\\我\\崇拜的冯玉青的变化到\\我\\被孤立排斥及\\我\\祖辈的不幸遭遇。
作者通过本书,更好地掂量了人性最好与最坏的一面,但没有走向极端,指引读者穿越奇妙而又复杂的人性众相。开始时以为是书中的我便是作者,然而……那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说过\\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时,我忍不住会去怀疑自己真正的现实是否正在被虚构?以下引用作者自序\\我当时是按照\\记忆的逻辑”让时间成为了碎片,并且以光的速度来回闪现,因为在全部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也就是重新排列记忆的统治者。我曾经赋予自己左右过去的特权,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地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