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_1300字
《刀锋》读后感1300字
这部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应该是毛姆的重要作品。它冷静而又富有张力的写了一部灵魂超脱的经历,浸透着一种经过西方头脑过滤的东方情调。这部小说明显体现着迷茫的一代风格。主人公拉里,一名普通的美国青年飞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目睹亲密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对人生产生迷茫,比后彻底改变了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以后他回到美国,开始探索生活的奥秘。他经历了第一阶段-到巴黎攻读哲学,期间还当过矿工;第二阶段-到德国波恩的一所修道院接受宗教;第三阶段-到西班牙学习艺术;第四阶段-到印度寻求宗教真谛:香格里拉。返回纽约后,他散掉仅有的财产,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决心按新的信仰去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毛姆估计并不打算向西方推荐印度的吠陀经哲学,或者提倡人人都学拉里,作者的道德观似乎更接近我们所说的\\人各有志\\。他把拉里当作正面人物,捧得很高并细致入微的刻画着他的内心活动,给予他最高的理解甚至欣赏,但也并不把“艾略特”那个大大的势利鬼贬的很低。她对放浪形骸的苏菲的不幸遭遇表达的是同情,对当模特兼妓女的苏珊能够有一个归宿感到欣慰。对头脑简单的格雷,在他的笔下,也绝少被挖苦,而往往突出了他的忠厚和慈爱,还有他对家庭,妻子儿女的责任心,但对贪图享受的伊莎贝尔,毫不留情的揭露她蓄谋破坏苏菲和拉里婚事的阴谋和不善良的本性,尽管他很欣赏她的美,并且是她多年\\知心朋友\\。但他也接着写了伊莎贝尔获悉拉里散尽了自己的财产,并且返回美国,预备当出租车司机的消息后伤心啜泣的神情,说明她心里拉里还占有一定位置,她不希望拉里那么苦着自己,也还看出她那颗仍有同情之感的心,遗憾的是她和拉里在精神的地平线上永远也不可能相逢!伊莎贝尔的世俗化,正是大战后多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尽管毛姆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是他仍旧充分运用了叙事的技巧,从而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让人感受到他讲故事是一种“真实的虚构”。《刀锋》最成功的还是人物的塑造,不但几个主要人物写得非常成功,连一些次要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小说从1919年开始一直写到30年代中期,人物的性格当然不可能没有发展和变化。只有拉里自始至终好像变化不大,永远是那样一个闲云野鹤似的人物。可以看出拉里这个人确实是以一次大战的产物,而它反映的是时代,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黄昏时代。在这个时期,世界的文化中心虽然仍在欧洲,而欧洲的文化中心,在作者看来无疑在法国,但他已经不能给来此间寻找人生真谛的人以满意的回答了!拉里在巴黎博览群书,学会了几种语言,但是巴黎和法国只成为他的中途岛;他最后带回去的,既不是神父要把把他当成迷途羊羔圈回去的天主教,也不是他从波兰矿工口中探听的神秘主义,而是印度的吠陀经哲学。小说最终的暗喻还是人类的得救之道的艰难。
小说不是历史,不需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其中的人物,必须给人以真实感,不能只是个影子。毛姆的《刀锋》之所以是一部杰出的小说,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个时期的人物画廊。